我的牛津路-人與社會
到國外上學是我最先提出來的,那時我11歲。當時就讀的景山學校整體水平雖然很高,但對我壓力不大,放學以后就沒事了,心里感到有點“空”,不滿足。爺爺說過:“花盆難養萬年松,有志氣的孩子要敢于闖一闖。”我想,自己為什么不能離開這個環境到外面闖一闖?我的想法得到姥爺、姥姥和四姨的支持,他們鼓勵我“好男兒志在四方”。當時到哪兒去八字還沒一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從景山退了學在家自學,那時我剛上初一。
至于為什么選擇英國,因為家里人分析,英國的英語最標準,寄宿中學的信譽在全世界也很高,所以就選了英國。
可是一聯系就發現很困難,聽說英國人剛出生就得報名,還要在指定的預備學??疾旌枚嗄?,最后參加全英統考,過了關才能入學。而我當時連英文也不懂。
在希望不大的情況下,媽媽帶著我,開始在英國幫我補習英文。那時比較苦,吃、住、行樣樣成問題,沒有任何人幫忙,幾天就要換個地方住。記得有一次,媽媽領我去一個新住處,又小又暗,條件特別差,我一進屋就說:“這不是貧民窟嘛!”媽媽一句話也沒說。后來我對自己的態度特別后悔。
不過我學得比較快,給了大家信心,所以他們還是鼓勵我報考哈羅公學。正好另一所寄宿名校給我做了一次很系統的智商測驗,也準備給我一個名額。我被送到預備學校插班,也沒有像其他新生那樣被要求降級。后來哈羅公學同意我參加面試,之后就宣布給我一個附帶條件的機會———參加當年的全英入學統考,并規定了成績線。結果我的成績除了拉丁文得B,其他6門都得了A。由于成績不錯,得到了首屆“科山獎”和助學金。從16歲開始,每年我都是獎學金學生。我很自豪,我是以自己的努力,支持了自己的學業,沒有給媽媽爸爸增添負擔。
一、很多人對英國名校有誤解
我上的學校管理非常嚴格,周末不放假,連本地學生也見不到家人。開始每星期只有60便士的零花錢,等于七八元人民幣,這是學校的規定。我全部用來買零食都吃不飽,經常覺得特別餓。
很多人對英國的名校有誤解。英國的學校也是五花八門,私立高級學??垮X也能去,但像哈羅這類非常傳統的學校,絕不給你舒適的生活。英國的傳統觀念看不起那些談錢談地位的人,不少人連“貴族”這個詞都要回避。這種學校的生活條件也十分簡陋,甚至連暖氣都不開,就是要讓你吃些苦,磨煉你的心志。
記得那時候,我和一些同學餓壞了,到晚上就把枕頭套扯下來,悄悄跑到廚房,看到有什么吃的,比如蘋果啦,吃剩的牛排啦,抓過來就往枕頭套里扔,拎回來大家一塊分享。這種感覺挺好,好像RobinHood(羅賓漢)。大家是一個集體,都在體驗這種生活。在哈羅的時候,我還給同學打字“賺錢”,因為我打字的速度比其他人都快。標準價格是5鎊一篇文章,這個“生意”一直都不錯。
記得最開始,一下子到了完全陌生的環境,特痛苦,特別想家人,尤其想媽媽。但是新生不允許用電話,一個月后才可以每周打10分鐘,我就給媽媽狂發E-mail,可是老師已經給家長布置過,第一個月家里要和孩子中斷一切聯系,必須讓孩子獨立闖過這一關。我那時不知道媽媽為什么不回信,就不停地發———“媽媽你在哪兒?我想你!你在哪兒?怎么不給我回?”一周就發了80多封。但為了鍛煉我,媽媽就是不回復。
二、五個志愿,只報PPE這一個
報考牛津大學的時候,一些朋友勸阻我,尤其是對牛津有了解的當地人。他們認為,我考牛津沒問題,但選PPE專業就是自找麻煩了,如果還要報考條件最苛刻的創史學院,錄取的幾率就更小了。原來我還沒意識到,同是牛津還有這么大差別。我越想越覺得這樣尖端的挑戰特有意思,放棄本身就是失敗。我不會為了上個名牌大學就放棄更高的挑戰。所以在填報大學五個志愿時,我就只報了牛津PPE這一個,沒給自己留后路,也算是“背水一戰”吧!
非常支持我的是媽媽。后來我才知道,她支持這樣報的原因并不是認為我會成功,恰恰相反,她曾預料我會經歷一次重大失敗,但她相信“頑強奮戰后的失敗和輕易取得的成功具有同等價值”,你可以陶醉于成功,但更津津有味的是人生體驗。
在牛津期間,我也并非只是靠書本學習。我把做的所有事情都當做學業的一部分,比如通過演講和辯論來激活自己的思想,體會到更深刻的東西。想做的事,我都能找出時間,我只不過是笨鳥先飛,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到牛津之后,我發現有那么多的中國人,但在主流社會中卻聽不到中國人的聲音。“牛津聯合會”在歷史上是世界最大的一個辯論中心,各國名流都來講演,很多國際問題在這里展開辯論,可是在公認“中國熱”的當今,“牛聯”的大喇叭卻很少有中國的動靜。這樣的大機構,加入會員本來是自由的,各國人都踴躍加入,聽聽會也好嘛??墒羌尤霑T的中國人卻寥寥無幾,好像與我們無關似的。我覺得“牛聯”這么有影響力,應有中國的話語權,能發出中國的聲音。所以在競選布告中,我在自己名字后面打出了大大的“中國人”三個字。只可惜投票的幾千會員里沒有幾個中國人,開始我覺得挺孤獨,但不管怎么樣,最后證明了中國人不但能大大方方進入西方主流社會,而且在后來的辯論中,中國的聲音也有機會博得響亮的掌聲。
三、給學弟學妹們的寄語
在國外,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大使”,每個人都是外國朋友認識中國的一扇窗戶,希望大家來到英國以后都能維護中國的形象,讓大家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國,盡自己的努力去消除他們對中國長期以來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