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練習-社會
有個著名的小提琴家說過,如果你是練習手指,你可以練一整天;可如果你是練習腦子,你每天能練2個小時就不錯了。高手的練習每次最多1~1。5小時,每天最多4~5小時,再長沒人受得了。女球迷們可能認為像貝克漢姆那樣的球星整天就知道耍酷,她們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員能完成貝克漢姆的訓練強度,因為太苦了。
刻意練習不好玩。它要求練習者調動大量的身體和精神資源,全力投入。如果你覺得你在享受練習的過程,那你就不是在刻意練習。找一本小說邊喝咖啡邊看,在一個空閑的下午打場球,這樣的活動都令人非常愉快,但是做得再多也無助于提高技藝。很多人每周都打一場網球或者高爾夫,打了25年也沒成為高手,因為他們不是在刻意練習,他們是在享受打球的樂趣。很多年輕人追求一種散漫的風格,干什么事情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在打打鬧鬧中學習的人很酷,這是非常愚蠢的。能夠特別專注地干一件事才是最酷的。
科學家們曾經非常細致地調查一所音樂學院——西柏林音樂學院,這里培養了眾多實力超群的小提琴高手。研究人員把這里的所有小提琴學生分為好(將來主要是做音樂教師)、更好和最好(將來做演奏家)三個組。這三個組的學生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從8歲左右開始練習,甚至現在每周總的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上課,學習,練習)時間也相同,都是51個小時。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學生都明白一個道理:真正決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樂課,而是單獨練習。
最好的兩個組的學生平均每周有24小時的單獨練習,而第三個組只有9小時。
他們都認為單獨練習是最困難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動。
最好的兩個組的學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時候和下午的早些時候單獨練習,這時候他們還很清醒;而第三個組利用下午的晚些時候單獨練習,這時候他們已經很困了。
最好的兩個組不僅練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們午睡也多。
所以我們再次發現,所謂“一萬小時定律”實在是個誤導人的概念。練習時間的長短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關鍵是你“刻意練習”——哪怕僅僅是“單獨練習”——的時間。哪怕你每天的練習時間跟那些將來要成為演奏家的同學一樣,如果不是單獨練習,你也只能成為音樂老師。
那么,是什么因素區分出更好的組和最好的組呢?是學生的歷史練習總時長。到18歲,最好的組中,每名學生平均練習了7410小時,而第二組是5301小時,第三組是3420小時。第二組的人現在跟最好的組一樣努力,可是已經晚了。可見要想成為世界級高手,一定要盡早投入訓練,這就是為什么天才音樂家都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苦練了。換句話說,他們贏在了起跑線上。這樣看來,只有建立在刻意練習的基礎上,總的練習時間才有意義。
一幫人在一起合練可能很有意思,也相對輕松一些,但只有單獨練習才能讓人快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