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貧有副好骨骼-視野
唐朝后期,宰相陸贄受到裴延齡的誣陷,引得德宗皇帝震怒,要將他治罪。陸贄素來正直,在滿朝文武中威望很高,可是因為畏懼裴延齡的狠毒,竟然沒有一人敢向皇帝進言。在這死一般的沉寂中,有一個人卻憤然站了起來,讓人們想不到的是,這個人竟然是陽城。
陽城時任右諫議大夫,是個言官,可是自從皇帝征召他入朝,8年的時間只是喝酒,從未曾發過一言,最初大家還很仰慕他仁義剛正的品格,可看到他整天醉生夢死,也就不再把他當回事,不料想在此危急時刻,他卻憤怒了,他說:“我擔任諫官,很久沒有說話了,現在怎么能夠讓皇上冤殺無罪的大臣呢?”
陽城約了拾遺王仲舒一起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齡的罪狀,又到延英閣拜見唐德宗,意氣激昂地為陸贄等人申辯是非,一連幾天都當面向皇帝慷慨陳辭,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架勢。得知此事的人都很害怕,而陽城義氣彌堅。德宗不僅沒有幡然醒悟,反而大怒,召宰相來治陽城的罪,幸虧太子是個明白人,全力營救之下,才免了陽城的罪。德宗余怒未消,公然提出要讓裴延齡做宰相,沒想到陽城一點教訓也不長,在朝堂上再次站了出來公開反對,并且聲言說:“如果讓裴延齡做宰相,我一定要撕爛詔書,身著白麻在朝廷上痛哭。”德宗皇帝知道他說得出做得到,在他的諫爭之下,也開始改變了對裴延齡的看法,最終取消了任其為宰相的成命。
通過這件事,足以讓人們對陽城刮目相看,但皇帝并不喜歡這樣的人在身邊,為了讓他能夠理性思考到底該為誰說話的問題,一道詔書將他貶為道州刺史。到了地方,照理說陽城應該汲取點教訓,好好表現一下自己,可惜他“抗上”的老毛病又犯了,而且犯得還不輕。
道州出產侏儒,每年都要向朝廷進貢,供皇帝大臣們娛樂,自隋至唐,已成為定制。陽城看到他們生離死別的情景,內心里十分難受,就決定不再進貢。皇帝正事想不起來,這事卻還記得,派人去要,陽城呈上奏章,寫道:“道州這地方的百姓個頭都很矮小,實在分不清哪些可以進貢。”堅決頂著不辦,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那時藩鎮割據,政局動蕩,百姓在重租雜徭下無以聊生,州里的賦稅不能按時上繳。這可是涉及領導干部政績問題的大事,陽城寧可考核不合格,也不愿催逼租稅。在考評各州刺史政績時,揮筆給自己簽署評語是“撫字心勞,追科政拙,考下下”。他受得了,他的上級可不愿自己的烏紗帽受到影響,不僅多次對他提出嚴厲批評,還派判官來督促催辦。判官到了道州,發現迎接他的只有一些小吏,卻找不到陽城的身影,就問當地官員,這個官員回答說:“陽城認為自己有罪,把自己囚禁在牢獄里了,所以沒辦法來迎接您。”判官非常震驚,直奔監獄,拜見陽城說:“您有什么罪啊?我只是奉命前來給您請安罷了。”判官呆了幾天,陽城虔誠地自領認罪,他不敢相逼,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在世風日下的時代里,陽城天不怕地不怕,是因為在他看來,他沒有什么可失去。
陽城是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自幼天性好學,然而家境貧寒,沒錢買書。不過他還是很有辦法,跑到京城的集賢院打工,打水掃地,什么活都干,不是為糊口,而是因為集賢院就是一個圖書館,晚上不干活的時候就可以借機讀書。經過6年苦讀,他參加了進士考試,一舉中的。讓人不解的是,進士高中之后,他竟沒有去做官,似乎只想證明一下自己,就隱居到中條山,教書為業,過著清貧的生活。
雖然生活很苦,但陽城從來不把錢當回事,當官以后,也從不積攢財富。他曾經吩咐兩個弟弟:“我俸祿的收入,可以先估計一個月吃米及薪菜鹽的花費,先準備好,剩余的都拿去喝酒,不要有積余。”因為沒有積蓄,遇到需要用錢的時候,只得拿家里的被子、衣服之類的去典當,好在人們敬重他的賢德,爭著買他的東西,出的價錢還很高。他任道州任刺史時,月俸除留足吃用外,其余全歸官府所有,常常把官府規定給自己食用的魚肉等放在道旁,與民公享。雖然口袋里沒錢,陽城出手卻總是很闊綽,有朋友稱贊他衣服漂亮,他一高興就把衣服送給了人家。有個叫陳萇的人,知道了陽城的這個特點,打聽到陽城哪天領了工資,就跑去稱贊金錢的美好,果然每月都有所得。
陽城后來不愿在官場中受氣,最終掛冠而去,回到家鄉重新當起了教書先生,遠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來學者跡接于道”。盡管經常食不充饑,衣不裹體,陽城仍講論不輟,津津樂道,培養出了許多人才。
在正義與邪惡,大是與大非面前,人們并不缺乏正確的觀念,所以在權勢與金錢面前屈膝低頭,無非是因為怕有所失,怕官帽小了、丟了,怕俸祿少了,沒了。所以自古都是追求富貴易,守住清貧難。而只有清貧,才讓人增長風骨,因為無所有,也就無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