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的東西,免費也別要-人與社會
~~01~~
大學的時候,我隨著志愿者協會去參加助殘日活動,那時,我們去發一種手環,戴上這個手環,可以證明你是殘疾人。手環上有可以寫殘疾人信息的地方,也有一串志愿協會的聯系方式。撥通這個號碼,就可以隨時聯絡附近的志愿者進行服務。
因為考慮到殘疾人也是有自己的喜好,手環做得很精致,上面有一塊不容易被刮花的透明材料,可以用來嵌入使用者的姓名條。
奇怪的是,我們發現,前來領取手環的人形形色色,多半不像是身患殘疾的人,他們笑容盈面,到服務站拿完就走,也絲毫不問手環的用處。
還有一次,我出去做活動。活動設置在婦幼醫院,內容是給孕婦發一張掛在門把手上的卡片。上面寫著“背奶媽媽正在擠奶,請勿打擾”。我們把它設計成了軟質塑料,彩印著韓國的小清新插圖。因為展臺人員有限,我們在附近放置了寫明適用人群的易拉寶,設置成了自取。
結果意想不到的是,短短一個早晨,我們帶來的兩箱贈品,只剩下半箱。許多根本不是孕婦的人前來領取。
痛定思痛,下午我們派了專人在那里守候,結果剩下的半箱都沒有被領完,但是還有一些人,在遭到活動方的詢問時閃爍其詞,或是扭頭就走。
后來我漸漸發現,無論我們分發什么樣的東西,只要是免費的,都會有人不請自來地領取,對白紙黑字的規定置之不理。
有一類貪便宜的大人,什么便宜都要貪,好像免費的東西若是不拿,就是自己吃了虧,絲毫不管那東西有什么用處。
逛北京書展時,我們遇到很多拿著個大袋子的人。他們四處走動,趁著參展方不注意,就一摞一摞地抱走公司彩頁和圖書訂購目錄,讓參展方苦不堪言。
有人可能會說,我把它們當廢紙賣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也算是一種價值。這真是強詞奪理,這些東西在這些人那里所產生的價值,遠遠小于它被設計出來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對于需要他們的人來說,它的價值更大。
我們應該把合適的東西放在最適合它的地方,讓它發揮自身應有的價值。
~~02~~
有一種情況比前一種更常見,也更無理。孩子在一旁看著小物件有趣,吵鬧著想要。父母一想,反正也是免費,又禁不住孩子鬧騰,就來要一個,逗孩子玩兒。或是正好路過,覺得有趣,也順手拿一個。
其實我覺得,對于孩子,這恰恰是受教育最好的機會。告訴孩子,不是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拿到手,世界上每個事物都有最適合它的地方。
~~03~~
人與動物的差別,便是人有可控制的欲求,我們稱之為人性。而獸之欲求,一旦激起,常常不能控制。我們若把這人與獸唯一的差別界限都淡化,何以為人?
記得有一句外國名諺,說當你有兩塊面包的時候,就拿出一塊面包去換一朵玫瑰。
免費的東西,對于我們可有可無的,不如把它讓給更為需要的人。這也是種不用付出的奉獻,將需要的東西,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何況,很多時候,免費的東西不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的。免費,在更多的時候代表著廉價。你已經有了金剛鉆,可以攬瓷器活了,為何還要和只能伐木的人搶一把斧子呢?
不要企圖尋找替代品,最后兜兜轉轉你會發現,所有的替代品都沒有你一眼相中的那個好,不要因為將就和湊合而選擇了免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