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生活錦囊
茶是生于深山幽谷中的佳木靈草,野、幽是茶的突出稟性。在滿目皆俗物的塵世之中,手擎一杯清茶,便悠然神遠,自覺身在山林,有林下野姿了。這正應了“人在草木中便是一個‘茶’字”。
茶中有道,謂茶道。茶道是發源于中國,開花結果于日本的高層次的生活文化。殊不知,早在唐代,中國便已使茶形成茶之道,時至今天,中國的茶道從未斷過“香火”:潮州工夫茶便是中國茶道最集中體現者。
中國潮州有句俗話,“茶三酒四游玩二”,意思是說品工夫茶的理想人數為三人、飲酒四人、游玩二人。三人成眾,杯三成品,這里的“眾”、“品”二字,是大有文章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品為品格,品茶能見素養。日常生活中,二人相處久了,難免有諍訟,若加一人成三,便具備了協調、品量而達成和解的條件。茶道的基礎是“人道”,茶道之禮,人道之常;茶性、茶理,情理一體。潮州工夫茶集人性、民俗、藝術、程序四美于一體。
潮州工夫茶,是一個人風度與修養的演繹。“關公巡城”要有大將風度,“韓信點兵”速度要緩,像太極,到最后點點滴滴有著小女子欲說還休的纏綿。掌握分寸,把握尺度,對物的把持與人情的練達,這就是茶與道的合一。
先嗅其香,再試其味,輕輕地呷一口,叫做“品”。不同的人品茶能品出不同的意境。百姓喝茶是一種需要,和尚飲茶是一種禪,道士品茶是一種道,而對文人來說則是一種文化。名人喝茶,喝出的是茶外茶:蘇東坡喝出了“從來清茗似佳人”的愛茶情結,宋朝杜耒喝出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濃厚情誼,林語堂品出了“三泡”茶情趣,“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的妙玉懂得用積貯往年梅花上的雪水煮茶,品出了“三杯”茶論,唐朝詩人盧仝喝出了“兩腋習習輕風生”的欲仙境界,趙樸初喝出了“空持百千偈,不如喝茶去”的感慨,梁啟超喝出了“飲茶之樂,其樂無窮”的興趣,魯迅喝出了“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的茶外茶命運曲,老舍喝出了“茶館”的藝術。誠然,茶館是三教九流聚集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好好喝一杯茶。綠茶是美女,美得朦朧、飄逸、若即若離;其香淡雅幽遠,其色清澈透明,其味甘而不濃,其形媚而不俗。綠茶,一道淡,二道爽,三道似無味,卻又能生出無限的甘爽滋味。花茶是俗女,是雅俗共賞的俗。花茶是美的,美得奔放,美得直接,美得坦白。北方人多愛喝花茶,也許是與之性情相投吧。花茶的香有多種,與什么花拌在一起,就會有什么樣的香氣,所以花茶是隨和的。烏龍茶是俠女,外剛內柔,一如飲烈酒,觀色聞香后,一仰頭,那股熱辣辣的滋味直穿心肺,齒頰留香,令人回味無窮。烏龍的香是濃烈的香,和著微甜的苦,帶著霸氣,通過口鼻,直沖頭頂,不容抗拒。喝茶,妙不可言,一切盡在不言中。
賞茗是從茶葉形態與色澤上獲取美妙的視覺享受,品茗是品嘗各種佳茗的不同“體香”,悠悠然進入“肌骨輕”、“通仙靈”的絕妙境界。喝茶由物質享受升華到精神享受進而悟道得道。
喝茶,是一種閑情逸致。常常獨酌自飲,緣于晚上寫作使然,以茶醒神濟思。喝茶時自己往往沖三杯,是因為能讓我感覺到遠方朋友在,然后我再代他們一杯一杯喝下。這茶品的是一種心情,擁有的是一種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