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內心的朝向-成長視窗
走在灑滿落葉的山間小徑上,眼前是一片有別于夏日的金黃,你可能會被這一片秋韻所迷醉,可一看到還有樹葉不斷被風吹落,想到它們曾經的碧綠,于是想到了生命的短暫和輪回,你的心情會瞬間沉重起來,本來充滿詩情畫意的情緒頓時變得灰暗一片。
這是你的內心朝向發生了變化。一如植物有朝向,人的內心也是有朝向的。植物的朝向是生存的必需,人的內心朝向則是思維習慣下的自然反應,這種自然反應決定了人的一生是大致快樂,還是大致憂苦。
讓我們回到日常生活去看看這個自然反應吧。當你走近兩個正在竊竊私語的熟人時,想跟他們打聲招呼,卻發現他們的私語因你的出現戛然而止,閉著嘴怔怔地看著你。如果你立即產生了這樣的直覺——他們剛才的話題肯定是關于我的,他們正在說我的壞話,他們剛才說我什么壞話呢?如果你百思不得其解,并為此郁悶好幾天的話,那說明你內心的朝向有問題了,并且這種朝向已形成了自然反應。
其實你大可不必為這種自然反應壓上心理負擔,如果你為此有了心理負擔,那更說明你內心的朝向有問題?,F實中這種情況很正常,也很普遍,本來接受的是一張笑臉,卻偏偏能從眉宇間讀出譏笑和虛偽;本來聽到的是一聲聲贊美,卻偏偏能從語氣里聽出調侃和諷刺;本來面對的是一堆熊熊的篝火,卻偏偏將內心朝向了篝火周圍的無邊寒冷。于是,我們就這樣因內心的朝向而不斷地煩惱,不斷地飽受折磨,久而久之渾然不覺,還美其名曰成熟、深刻。
畢竟,我們應該明白“境由心造”的道理?,F實雖然在不斷變化,但一切要靠我們的內心去感受。放大放遠了看,現實總體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我們內心的朝向,不一樣的內心朝向就有了不一樣的心境。應該說,作為心境中的地獄和天堂其實只是一墻之隔,若“心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則天下自無可厭之事”,達到這《菜根譚》所說的朝向,那就會將心境置于天堂。
天氣有陰晴,季節有交替,走在喧鬧無比的人生路上,誰也不敢保證自己內心始終有正確的朝向,讓快樂可持續發展只能是一個理想。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經常想想兩千多年前的圣哲逸事。
在雅典的大街上,有個饒舌者喋喋不休地說著亞里士多德的壞話,邊說邊得意地問他是不是聽了這些話煩得要死,亞里士多德平靜地說:“不是那么一回事,因為我根本沒聽見你在說些什么。”是的,你可以說你愿意說的,但我只聽我愿意聽的,我的內心只感受我喜歡的事物,我的內心始終有美好的朝向。
這是境界,更是修養。
盡管世界很繁雜,但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迦葉笑。朝向不同,苦樂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