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夾竹桃的道士-生活錦囊
我出差去杭州,在火車上同一個包廂里,有一對父女,去上海師范大學報到,女兒畢業于一重點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考上了上海師范大學的教育管理研究生。我們立刻就熟悉了,我問她,熟悉當代的哪一位作家?她想了想說:都模模糊糊,沒有深刻的印象。我又問她,熟悉世界上哪些經典的作家和作品,她也很尷尬的說沒有很深印象的,學過就忘記了。
那么,我說,你在大學的四年中,在文學院的四年,你都是學了什么呢?她說,哪里有同學學習你說的這些東西啊,那些東西畢業以后用不上,現在大家都忙著學習公務員考試的應用試題,學習對于就業有用的。
我說,你讀過魯迅的什么作品?他想了想說,讀過《狂人日記》。我說,一個初中學也應該熟悉這個啊。
一路上,我們談了很多,她的父親聽著我們的談話,看得出也很尷尬,他問我怎么那么熟悉山東大學,那么熟悉文學。我無話可說。我不知道這個女孩子的名字,也無法判斷她是否是當今大學生的縮影。我也不知道我們的教育部門對于這樣的現象了解多少。但是,我卻從內心里為他們擔心,一個人的目光如果這樣短淺,你一生的前途在哪里?又哪里談得上造詣和抱負成就?
火車到達江蘇無錫站的時候,我突然想到籍貫是這里的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我對這一對父女講了一個錢穆的故事,希望能夠對于這個新考上研究生的女孩子有所啟悟。
錢穆先生常常給他的學生講這個故事。他青年時代有一天路過山西的一座古廟,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錢穆好奇的問:“這古柏雖死,姿勢還強健,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說:“要補種別的樹!”
錢穆問:“種一棵什么樹呢?”
道士說:“夾竹桃。”
錢穆大為驚異:“為什么不種松柏,要種夾竹桃呢?”
老道說:“松柏樹長大,我看不到了,夾竹桃明年就開花,我還看得到。”
錢穆先生聽了,大為感嘆,他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叢林的開山祖師,有種夾竹桃的嗎?”錢穆常以此勉勵自己的學生:做學問的人,不要只種桃種李種春風,還應該種松種柏種永恒。
錢先生對學生說,這件事讓他推想,這座廟的遠景是要不妙的了,一個沒有遠見的人擔任住持,這個廟哪里還有前程呢?
錢穆在很多場合提到這個經歷。他還多次講到開山祖師,用十年二十年建成一廟,沒等松柏長成,就把廟交給徒弟們,自己又到別的名山,白手起家,去造一座新的廟,廟宇越來越多,他的精神也越來越發揚光大,以致名垂千古。
講了錢穆的故事,不知道這對父女作何感想。
我越來越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從一進校開始,都在為一個飯碗而不遺余力。對此,我很不理解。我想,如果把一個飯碗,把一套房子當做自己的人生目標的話,實在是人生的悲哀。如果大家想一想,從你出生來到人世間,你什么時候為了飯碗和一張床而憂慮過呢?為什么上了大學了,反而把這作為自己的目標了呢?
人生必須有遠大的理想,必須有遠大的抱負。當你有了這些的時候,你才會對暫時的物質條件不以為意。其實,生活的哲學是這樣的:當你的理想實現的時候,當你的事業到達了一個高地的時候,所謂那些物質的東西,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