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為挖土豆的兒子驕傲-開卷故事
英國的丘吉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風云人物之一。一次,有人問丘吉爾的母親,是否為自己有一個當首相的兒子感到驕傲。這位母親回答說:“是的。但我還有一個兒子正在田里挖土豆,我也為他感到驕傲!”
我不知道這位母親是不是在“作秀”,故意說也為挖土豆的兒子驕傲;或者是為了在兩個兒于之間“一碗水端平”,才表示了為當首相的兒子驕傲以后說也為挖土豆的兒子驕傲。不過,對這位母親的回答我仍然大感意外,因為按咱們中國人長期以來的價值觀,一個母親,通常是不會為自己干著極為普通的事情的子女、是不會為自己當著普通工人、農(nóng)民的子女驕傲的;如果不為之感到慚愧、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就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
在生活中,我聽到見到一些為人父母者,無論如何也要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學。這本來是一件于國家、于社會、于自己都很好的事情。可是在他們的動機里,卻有著強烈地要子女逃脫當普通工人、當普通農(nóng)民的打算。這在那些自己是普通的工人、農(nóng)民身上,好像表現(xiàn)得更強烈。他們一心一意、竭盡全力、砸鍋賣鐵也要把子女供得大學畢業(yè),就是為了子女不再像他們一樣當普通的工人和農(nóng)民。所以當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他們都感到揚眉吐氣,既為子女有一個不再像自己那樣當工人、當農(nóng)民的好前途,又為自己臉上生輝。
這種慚愧、驕傲觀(實際也是一種“榮辱觀”)差不多已成了我們社會的一種共識。
這些年,救助貧困生的活動搞得轟轟烈烈。這當然是好事。一些大山深處的孩子,其熱烈渴望上大學的動力就是為了走出大山,他們的父母也希望他們能走出大山,我們整個社會、包括那些捐助者也盼望他們走出大山。走出大山就是光明的前途,就是輝煌的人生;不走出或走不出大山這一生就黯然無光。而走出大山,并不是到山外當普通的工人、農(nóng)民,才不是;這里的走出大山實際就是告別普通的工人、農(nóng)民的身份和生涯。所以,一些貧困的山區(qū),由于那里的孩子們自身的努力,由于他們父母對他們的奉獻,由于國家的資助,由于社會的援手,上了大學的孩子一批又一批,他們也因而走出了大山,可大山里面的貧困卻沒有多少改變,沒有因為他們獲得了知識而改變。甘肅的會寧縣,是個貧固縣,卻是一個高考“狀元縣”。這個縣每年考上大學的孩子比一些富裕縣還多,而得到資助的孩子也不少。按說,這個多年的高考“狀元縣”也應該是經(jīng)濟的“狀元縣”了,至少不能是經(jīng)濟上“名落孫山”的縣——有道是文化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可是,這個縣的貧困卻并沒有因為高考“狀元縣”而改變,仍然貧困如故,許多渴望上大學的孩子仍然嗷嗷待哺地需要和等待著資助。為什么?就因為考上大學的孩子們都走出大山了,他們學到的知識并沒有用于改變大山里面的貧困。
誰也不能指責這些孩子及其父母的選擇,誰也不能鄙夷這種“榮辱觀”。當然更不能菲薄和否定那些希望和支持子女上大學的父母,不能菲薄和否定那些渴望和堅定上大學的青年,不能菲薄和否定我們國家、社會和個人對貧困生的資助。恰恰相反,還應該加大這方面的力度。筆者這里要說的是,存在決定意識,這種選擇和這種“榮辱觀”正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然而卻不能因為是客觀存在、是眾人的共識便天然地正確。至少,我們應逐漸改變這種存在,同時應逐漸改變這種共識,使我們像丘吉爾的母親那樣,既為自己當首相的兒子驕傲,也為自己挖土豆的兒子驕傲。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做客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欄目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做農(nóng)民是很光榮的。確實地,沒有農(nóng)民給我們種糧食,我們吃什么?但只從這個層面說當農(nóng)民光榮,恐怕在許多人心目中還光榮不起來。要使農(nóng)民(當然還有工人)在全社會光榮起來,在人們心目中真正光榮起來,就應使當農(nóng)民、當工人者在收益上、在生活上、在身份上、在地位上并不比其他行業(yè)的人差。這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