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把憑”-中國新傳說
勸我同良話當真,郎是一心來結情。
若是有心就趁早,趁早結伴送把憑。
這首山歌是黔東南一帶浩瀚“歌海”里的一朵小浪花。黔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玩山一般需要經歷“初相會”“架橋”“放把憑”“相思”“成雙”等幾個階段。“把憑”是“架橋”后男女雙方互相贈送的信物,表示信守愛情的承諾。“把憑”一般是頭巾、布匹、銀手鐲、紅頭繩、鞋墊、衣服等,在貧困年代,這些東西已是上好的物品了。我耳聞目睹過很多“把憑”,然而,我看到過的最美的“把憑”卻不是這些。
十多年前,我在一個鄉村學校教書。
我剛到那個鄉村學校教書不久,便聽說學生臘梅家最困難,于是,我把她家定為家訪的首選。
臘梅還沒滿月的時候,她的媽媽受不了近乎潦倒的家庭境況,出去打工就再也沒有回來。臘梅的爸爸忠厚老實,長年在外做泥水工,過年才回一次家。她現在是和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臘梅家獨居在山腰一處田疇旁邊,稻谷在金色的夕陽下翻著金浪,一條小溪從屋旁叮咚淌過。風景很美,可是她的家與周圍的景致一點都不協調,杉木皮與瓦片交雜著攤在屋頂,廊檐下沒有窗戶,無遮無攔地洞開著,板壁和上樓的樓梯被風雨侵蝕得已近腐朽,整棟房屋像個老者一樣歪坐在地上。
屋里光線暗淡,臘梅一家三口正在吃晚飯,見我來了,不約而同地站起來跟我打招呼。包著頭帕的爺爺滿臉堆笑地給我讓座,奶奶忙不迭地要去盛飯給我。我說已吃過飯,謝絕了她的盛情。
時光在爺爺奶奶的面頰上刻下一道道皺紋,老舊的電風扇吱呀吱呀地轉,板壁和天花板都糊了報紙,碗柜和餐具抹得纖塵不染。一只毛色深灰的貓悠悠地踱過來,趴在臘梅腳邊,喉嚨咕的一聲,埋下頭去,閉目養神。
我一直以為,被貧困困擾的山里人總是唯唯諾諾、自卑自閉的,不想離群索居的臘梅一家卻是十分從容與安逸。
正說話間,我發現奶奶手腕上戴著一個奇特的手鐲,手鐲是黑褐色的,锃亮而呈節狀。我央求奶奶摘下來給我看,她淺笑著,看了看老伴,摘下遞給我。
這手鐲是南竹根制成的。當地房前屋后到處是南竹,人們都喜歡用南竹根來做煙袋桿,用來做手鐲我卻還沒見過。手鐲做工很精細,銜接處咬合得很密實,由于常年與皮肉摩擦,手鐲透出黑里透亮的光澤。臘梅問我:“老師,我奶奶的手鐲好看嗎?”
“真好看!”我點點頭說。
“大娘,您為什么戴竹根手鐲呢?好像您還蠻喜歡它的。”我掂著手鐲問。
奶奶又扭頭去看老伴,臉上有一絲羞澀。
“哦,這手鐲呀,是四十多年前……”奶奶正要說起,爺爺忙用“吭吭”的干咳聲制止。
二老的舉動逃不過我的眼睛,我說:“就讓大娘說吧,大爺。你們一定收藏著一個美麗的故事。”
“這算什么美麗的故事啊,都老掉牙了,說出來讓人笑話。好好好,老師你愛聽就講給你聽吧。”大爺朗聲大笑道。
1960年,就是爺爺修完湘黔鐵路回來的那一年,在趕集的路上認識了桃子嶺的奶奶,兩人一見鐘情,就約定日子在山上對歌互訴衷腸,暗定終身。在那個包辦婚姻的年代,他倆不顧別人的嘲笑和鄙夷,花前月下愛得酣暢淋漓。但是,他們的愛情遭到了雙方父母的強烈反對,原因是男方父母嫌女方家庭成分不好,女方父母嫌男方太窮。
于是,爺爺懷揣一把砍刀,奶奶挎個竹籃,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私奔了。他們去了很遠的地方挨村挨寨編曬席謀生。奶奶的竹籃里除了兩套換洗的衣服,還有一段家織布。奶奶用家織布給爺爺縫了一塊頭帕,爺爺沒有什么東西送給奶奶,在山上砍竹子時突發奇想就挖了南竹根給奶奶做了一個手鐲。
我又央求爺爺解頭帕來給我看。隨著頭帕被我們一寸一寸地拉直攤平,我看見上面密密麻麻地縫滿了補丁。爺爺說頭帕經過年復一年的洗濯和日曬雨淋,有了很多破洞,奶奶就年復一年地在燈下縫補那些沒完沒了的窟窿。
爺爺奶奶生了臘梅爸爸后才返鄉,臘梅的太姥姥太姥爺見生米煮成了熟飯也就作罷了。太姥姥幾次要將自己陪嫁的銀手鐲送給奶奶,奶奶都不要,奶奶覺得她手腕上的南竹根手鐲比任何手鐲都貴重。
“大爺大娘,你們互送把憑時也唱歌吧?”我饒有興致地問。
“唱了。”奶奶笑著說。
“要不,你們唱兩首給我聽聽?”我誠懇地問。
奶奶不好意思了,臉上飛起了一片紅霞,瞇著眼去瞅爺爺。
“唱吧。”爺爺說。
“你先唱。”這時,奶奶當年的羞澀樣又一覽無余。
爺爺輕咳兩聲,抿了抿凹陷的嘴唇,唱了起來:
三間房屋落了磴,石板栽花成了根;
手拿把憑遞給你,再不起心戀別人。
奶奶接著唱:
妹的帕子送情哥,帕子頭上繡飛蛾;
帕子爛了飛蛾在,頭發落了心不落。
接著兩人又合唱:
講個當真就當真,刀破銅錢兩邊分;
哥拿半邊把憑做,妹拿半邊做把憑。
生生死死結成對,不準那人起反心;
哥起反心遭雷打,妹起反心火燒身。
聽了這個故事和二老唱的山歌,萬千感慨一下子盈滿了我的心胸。在一個鄉村,在一個封閉的大山深處,兩個老人用溫暖的心去捂熱生活的清貧,耳鬢廝磨,笑看紅塵。人生路上風風雨雨一路走來,一路吟唱圣潔的愛情詩篇。見證他們愛情的南竹根手鐲和補丁頭帕,這樣的把憑難道不是彌足珍貴的嗎?
回校的路上,我看見一路燦爛的繁星……
十多年過去了,我早就離開了那所學校,離開了那個鄉村,但我知道臘梅他們一家已經走出貧窮,這除了國家大好政策如春風般吹遍城鄉各地外,還因為他們有一顆忠于愛情、熱愛生活的火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