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魂歸家記-中篇故事
一、臨終重托
2010年年末的一天,汪發財在高雄某醫院臨終的時候,指名道姓要見大名鼎鼎的金涵義。
時年78歲的金涵義老人聞訊后即風塵仆仆地從臺北直奔高雄某醫院,來到了汪發財的病床前。
彌留中汪發財一聽說金涵義先生來了,竟奇跡般地睜大雙眼,緊緊地握住金涵義的雙手,微弱地說道:“拜托您,我走后,把我送、送回我的老、老家去……”
金涵義連忙很專業地彎腰俯身,一邊把錄音筆湊到汪發財翕動的嘴邊,一邊大聲答應道:“我聽到了,您放心,我會把您送回您的老家的。”
汪發財聽了,已進入回光返照的老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少頃,他使出渾身的力氣斷斷續續地說道:“我老家,在梁縣,王家村,她姓吳,女兒英英……”說到這里,汪發財驀地把頭一歪,四肢一挺,氣絕身亡,再也沒有聲息了。
這種臨終托付的場面,金涵義見過不少。自從1991年起他義務把和自己同省籍的幾十名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陸的家鄉后,他就成1950年前來到臺灣的幾百萬老兵中因種種原因至今仍孤獨一人、無法使自己的游魂歸鄉的老兵中的希望神。他們都渴望把自己的人生最后歸宿安置到自己的故土上。用他們的話來說那就是“做了一輩子的游子,死了不想再做游魂了”。
金涵義也是當年去臺的一個老兵,由于他以他的善良與博愛義務幫助了家鄉幾十名老兵魂歸故土,所以他在海峽兩岸所有有關的人們中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除了自己同省籍的老兵外,還有其他省籍的在臺老兵,甚至還有來自大陸方面尋找當年去臺失蹤老兵的家屬與親人。在首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上,他的出現,掀起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與持久不斷的唏噓聲與嗚咽聲。從此,金涵義更加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地全身心投入了這場廣行大善積大德的志愿行動中去了。
如今,又一個并非是金涵義老鄉的江蘇籍老兵找上了他,把他要游魂歸家的夙愿,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氣的時候隆重地委托給了金涵義。
根據義務幫助近百位老兵完成夙愿的經驗,金涵義先生知道,答應容易,但實際操作非常艱難。因為所有懷著“游魂歸鄉”拜托他的老兵,生前都不是因故和大陸的家人無從聯系上,就是一輩子無兒也無女的孤獨一人。帶著他們的骨灰“回家”,卻常常沒有準確的方向。無奈,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都是沒辦法找到家的人,金涵義只好按照當事人的交代,遺憾地將他們的骨灰撒在他們所要求的村口、田地或已經無法辨明的老屋宅基上。
為準確無誤地將汪發財的骨灰送回到他的家鄉,交到他的親人手中,金涵義反復播放著汪發財的臨終遺言,仔細分辨著其中的每一個字;然后他又輕車熟路地來到高雄市榮民服務處(國民黨行政院辦在全臺灣各市的榮譽國民之家、自費贍養中心),調看了汪發財1949年剛到臺灣時在部隊里填下的原始檔案。
在這份汪發財填寫于1949年的發黃變脆的個人履歷表上顯示:汪發財,1932年出生于江蘇省梁縣王家村,父親姓汪,母親姓劉,他是家中的獨子;家庭主要成員:妻,吳某;有一女兒,乳名英英……
與汪發財臨終所述基本一致。
于是,金涵義熟練地辦理了領取骨灰盒的申領、保證等手續,把似乎還帶著余溫的汪發財的骨灰盒捧到了自己的手中。
那么,海峽兩岸早就解凍二十多年了,汪發財難道從來沒和家鄉聯系過?難道從沒和他在臨終時還念念不忘的妻子吳夫人和女兒英英聯系過嗎?
當然不可能!
二、事出有因
早在1987年,汪發財就像所有老兵一樣,按捺不住心中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不但回過大陸了,也試圖去和自己失散了40年的妻子女兒重逢。但是,沒有成功,他的愿望受到了上世紀50年代在臺灣另娶的妻子的強烈阻攔。新妻是個心胸狹隘的女人,她和汪發財結為夫妻后,始終沒有生育。為此,她只怕汪發財找到發妻與親女后,從此把他僅有的一點榮軍補貼全部用到發妻她們身上去,從此與她恩斷義絕。
所以,與其說1987年她是陪同汪發財一起回大陸尋根探親的,倒不如說是她一路監督著汪發財回大陸的。為阻攔丈夫尋找親人、落實游魂的行動,她和汪發財吵了一路。汪發財本是嚴重的“妻(氣)管炎”,為息事寧人,只好忍痛割愛,遠遠地在自己的老家邊上兜了一圈后,便和妻子一起重又回了臺灣。汪發財思忖,反正以后機會多得是,他打算今后再找機會回到家鄉安頓自己這個游魂。
然而,不知是妻子看管得嚴,還是自己決心不大,辦事拖拉,所以直到時代的列車都駛進21世紀了,汪發財還沒能如愿。
去年年底,他的妻子因患胰腺癌,突然離世了。汪發財本想這下可以滿足自己的夙愿,把自己這個游逛在外半個多世紀的身體安頓回家鄉,把自己這顆游魂安頓到親人的身邊去了,然而使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偏在這個時候,自己也患上了絕癥,一病躺下,再也爬不起來,僅幾個月的工夫,就永遠離開這個人世了。眼看活著回家鄉的夙愿成為絕望后,他被迫尋到了金涵義,向這位曾獲得“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稱號的大善人提出了上述要求。
汪發財不幸的遭遇,使金涵義更加同情與感動,他發誓無論如何也一定要滿足汪發財的臨終要求,實現自己的諾言。
三、事與愿違
2011年春暖花開的時候,金涵義提著汪發財的骨灰盒,像往常一樣坐上了飛往大陸的客機,要把這個在外漂泊了將近60年的游魂送回他的老家去。由于每年金涵義都要數次帶著那些老兵的骨灰盒,往返于兩岸之間,所以他坐得最多的華航、東航、上航等機上的空姐也都認識他。最初把他當作販毒的機場工作人員后來都干脆悄悄地對他說:“你不要講是骨灰,你放好就是了。”為此,金涵義可以帶著老兵的骨灰盒在機場檢查處與飛機上暢通無阻。
經過一番舟車勞頓與輾轉曲折,金涵義找到了江蘇省梁縣王家鄉的王家村。運氣真好,剛進村,他就在村口一個曬太陽的老太太口中了解到村里確有當年親人離鄉赴臺至今未歸、家中有姓吳的妻子與乳名為英英的女兒的人家。更使金涵義暗暗高興的是,汪發財的發妻不但終身未嫁,而且至今仍健在!
金涵義抑住大功告成的喜悅心情,根據老太太的指引,提著汪發財的骨灰盒,直抵汪家。
由于年老,汪夫人現居住在女兒英英家。當金涵義出現在汪發財那位已老得像一枚風干棗子似的吳夫人面前,要不是那位也年已60歲的女兒英英冷靜,提醒母親說了句“看看是真還是假”,汪夫人差點就激動得昏了過去。
汪發財是您丈夫嗎?他是1949年被國民黨抓壯丁抓走的嗎?被抓走的時候是多少歲?他是什么時候結婚的?您老人家是姓吳嗎?你們生有一個小名叫英英的女兒嗎?你們是至今從沒有得到他的音訊和聯系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