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眼中的“最后時光”-生活錦囊
一
“我想通了,這樣活著不是個事情。你這么個大醫生,其他我沒有要求,能不能讓我不要痛,讓我困覺,困著困著就這樣走了,好不好?”說這話的是我叔叔,得的是胃癌。手術后,一直痛,沒日沒夜地痛,痛到抽筋,痛到發癲。
這是我見過的最痛楚的病人。醫學有時很靠不牢,也會有山窮水盡的時光。止痛劑上去,過一段時間止痛劑失去了效果。叔叔的每一天都度日如年,充滿了恐懼絕望。
如果活在無底洞一樣的疼痛中,那就是人間煉獄,選擇這樣的走法不失為一種上策。我對叔叔說:“試試看,不曉得做不做得到。”這也是我唯一能為叔叔做的事了。我和他的主治醫師商量后,每天根據他的情況調整藥物量,用到剛好讓他不痛,處于睡眠狀態。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他的疼痛感明顯減輕。精神也好起來,能吃,能平靜地交談,后來叔叔就是在睡眠中安靜地走的。
那天陽光透過窗戶,直射到他身上,我和堂弟妹一直站在他床邊,看著心電圖監護儀上的曲線拉直。他臉上沒有痛楚,就像睡著一樣,漸漸走遠,走遠,不再醒來。
臨終關懷是國際醫學界最近二三十年來興起的一門邊緣性交叉學科,臨終關懷不同于安樂死,既不加快也不延遲病人死亡,與以治愈為目的的醫療有很大區別。關懷科的醫生更注重病人及家屬的感受,以提高臨終病人的生活質量為目的。其實這樣的觀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這樣的走法更為人性,與善終也更為接近。
二
常常會想起一個同事,是一個至死都想活的人。他是醫學博士,讀了很多年的書,事業剛剛起步,孩子3歲,走的那年33歲。
從發病到死亡只有10個月,初時只是痰里有一點點血絲,結果查出來已經是肺癌晚期,全身轉移,不能手術。
有天,醫院里開課題研討會,此時他走路都踉踉蹌蹌的,但不管同事怎么勸阻,他都堅持來參加會議。會上,他氣喘吁吁地闡述自己對課題的設計和對學科建設的想法。氣接不上,停停文案,在場的同事都聽得很難過。
咽氣前我們去重癥監護室看他。他是個相信醫學的人,他以為醫學一定能夠救他,他最后的話是:“給我化療……我要化療!”走時,口眼不閉。
雖說現代醫學有很多手段可以延長生命,推遲死亡的到來,但是實際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治愈,甚至很多疾病都無醫無藥。有的人得了病后,滿世界地找醫生、找藥。一個個醫生試過去,一種種藥吃過去,最后帶著遺憾和無助離開世界。看到這樣的病人,有時,我很想對他說,東奔西跑地看醫生,消耗的是生命、親情,有時可能還會是經濟上的重負,不如好好地珍惜最后的時光。但是這個話和病人是很難說的。誰愿意等死呢?
三
在我行醫的20年里,只有他能夠如此平靜地接受死亡。他參加過抗美援朝,打過上甘嶺保衛戰,立過功。后來被劃為右派,坐過牢,做過農民。
他得的是直腸癌。手術一年后復發,癌癥擴散。不能進食后,他選擇停止所有治療,出院回到老家。他說,這樣活著,沒有意思,還不如回老家,有親戚、鄰居可以聊天,空氣好,坐在家門口還可以看風景。雖然子女反對,但是他堅持著要回老家。其實我曉得,他是從內心接受了死亡這個事實,所以他更珍惜活著的時光。
他回去了,經常和我通電話,告訴我他的感覺。大致還記得些說話內容,印象太深了。有天他說,回去后沒有再掛鹽水,不吃不喝,疼痛反而沒有了,精神蠻好,就是全身燥熱,每天用井水擦洗身子。有天他說,想吃西湖藕粉,泡起來后,卻一口也咽不下,看樣子以后吃的念頭可以斷了。有天他說,半夜醒來,尿褲了。不喝不吃,怎么還會有小便?有天他說,白天迷迷糊糊想睡的時光越來越多,晚上卻又異常清醒,聽到貓頭鷹在叫,一定是有人要走了。
我也在算著他的日子,驚嘆他的生命力之強,還有他的坦然。雖然后來他說話越來越吃力,但我們一直保持著聯系。
有次我問他,你這樣等著怕不怕?他說,不怕。他經歷過太多的生死場面,尸體曾經在他面前堆成墻。那么年輕的戰友都走了,自己又多活了這么多年,夠了。
第21天,沒有電話。后來他女兒告訴我,老人是在這天中午走的。69歲。
國人不信神,也不信有來世,總是覺得人死了,一了百了,就什么都不需要了。但我相信,死者是有需要的,至少在踏上另一段陌生的旅程時,最需要的大概是安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