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應變-成長視窗
63年前,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Schumpeter)獨創了這樣一個詞語:創造性破壞(CreativeDestruction)。過去十年間全球經濟所破壞和創造的巨大價值恰恰是熊彼得論斷的完美證明。創造性破壞的力量在今天不僅仍未消亡,而且還在增強。
變化之大
我們所面臨的商業環境越來越無情。隨著全球化浪潮的興起以及在供給和需求方面發生的快速變革,這個市場具備了殘忍的高效。變得更快速、更復雜。我們總是把競爭優勢掛在嘴上,但結果卻是競爭優勢越來越難以捉摸:它比過去更難以建立,而想把它保持住則是難上加難。而正是因為這樣,競爭優勢在今天才顯得尤為重要。互聯網時代(在那段時期,增長才是硬道理)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優勢就意味著一無所有。
戰略從來都攸關商戰勝敗。但由于競爭優勢越來越難于保持,贏家的日子也不再像過去那么好過了。今天的CEO完全可以把諸如“信任式管理”(Stewardship)之類的另類觀念拋在腦后。時間已經不允許我們再去實施這些理念了。保持企業的活力與競爭力正成為一場永無盡頭的戰爭。一旦你捍衛了自己的某項優勢,企業的利潤自然會大有改觀,但同時你也會成為競爭對手虎視眈眈的目標。所有的企業都將緊隨在你之后,而它們的速度甚至會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很多人都相信長期優勢會決定成敗。我們一度認為,如果能夠長期在市場中占據主導份額,就可以獲得成功。然而在今天的市場上,這不再是金科玉律。隨著市場變化的節奏越來越快,按照長期優勢規則出牌的人將在競爭中失利。我們必須不斷革新業務內容和運作方式。企業的領導者一刻都不能放松。想讓公司在市場中站穩腳跟,領導者的作用至關重要。
應變之痛
為什么如此多的公司都在應對商業環境快速變化的過程中痛苦不堪?有三點主要原因:
首先,很多公司沒有正確認識到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威脅。摩托羅拉就是一個例子。盡管它曾經在技術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但卻莫名其妙地錯失了數字電話(DigitalPhone)的發展良機,個中原因耐人尋味。而摩托羅拉并不是惟一的例子。索尼——這家實力超群的企業在傳統電視領域的地位不容動搖,同時在其它很多生活消費用品領域也處于領先——沒有抓住純平顯示器的機遇,只得無限懊惱地從三星那里購買設備。
第二,一些公司在競爭壓力下進入了一些自己無法勝任的業務領域,難以從中脫身。例如零售領域中的Kmart和工業行業中的美國鋼鐵公司。
第三個原因值得我們特別關注。一部分公司意識到了變化的威脅所在,而且也有能力應對挑戰,只是它們沒有胃口消化應對挑戰將帶來的重大變革。于是,它們千方百計地回避變化的威脅。令人遺憾的是,包括美國的汽車公司在內的眾多企業都處在這樣的境地之中。它們想把企業做大做強,可盡管意識到了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卻不愿意面對并處理這些問題。快餐業的麥當勞也一度位于這樣的公司之列,不過它現在已經進行了改革。
在當今的商業世界中,忽視了潛伏的巨大危險就意味著徹底失敗。當然,處理日常挑戰還是在眾多公司能力范圍之內的。企業的制度、人員設置和運作程序足以對大部分日常問題進行判斷和處理。但當顛覆行業的變化巨浪襲來的時候,又該怎樣做才能適應變化呢?
與處理常規狀況不同,應對這種顛覆式的挑戰需要公司面對現實,以新對新,以變對變,不再死守過去長期的經營信條。
領導者的主要任務就是,確定哪些是會根本改變公司競爭地位的核心挑戰,這些挑戰會讓公司在競爭中更有利還是更不利。你需要調動整個公司上下共同迎接這類偶爾一現的,具有決定性的挑戰,帶領著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最終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