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活得沒有意義,就不需要尊嚴-成長視窗
何鑫業,江南人。居杭州。門前無柳樹,亦無桃菊。偶爾羨魚,偶爾結網,偶爾詩文。這個詩文,就是常識,就是燒完開水再蒸饅頭,下完餃子再煮面條。
事件一
2023年8月7日,星期三,第二波高溫逆襲杭州,廣播里傳來確認京都李某某事件之細節,標題是這樣說的:“李某某被指為輪奸案首個施暴者,全案施暴過程披露。”此刻,我正驅車去南京,車速123公里,溫度43攝氏度。車外,視野開闊,陽光燦爛,人類,欣欣向榮,歲月安好。
事件二
車到長興,過ETC通道,廣播里又開始播另一則新聞:“男子耗時半年挖地窖,強奸并囚禁女孩11天。”真見鬼!進入江蘇境內,我索性關掉了車載廣播,改聽音樂,音樂的名稱叫《假如你還愛我,就給我尊嚴》。
聯想一
近幾年,總是在慌不迭中,驚聞一些事件與案例,然后不寒而栗,然后習以為常,然后,又突然在不經意間想起《人是誰》作者赫舍爾的話:“……如果,人出現了退化行為,也即,人變得更像動物了,那一定是人的行為之外的地方出了問題。”
聯想二
老赫舍爾年輕的時候,替一名強奸犯做過辯護,他100年前所說的話,至今聽起來都能讓我們耳目一新:“……法官先生,由衷地感激您判決了我當事人的強奸行為,但我今天要告訴您的是,我當事人的行為是無罪的,有罪的是他的心靈……簡言之,我的當事人與女人交媾的行為并沒有錯,錯的是他應該和一個他愛的、有尊嚴的人、有尊嚴地來做這件事……感謝上帝,您幫幫他吧!”
事件三
車到南京,入住某賓館。盥洗畢,與會議方接洽議題《文化就是剛需——中國電影電視里的文化進步與落后》,這是聯合國的一個項目,也是我這次去南京的工作。下午,會議如期舉行,與會人員大致認為電影《金陵十三釵》的主題是一個落后的文化現象,這主要表現在故事的核心“13個風塵女子,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去赴一場侵略者的死亡之約”——這里引發的問題是:A。妓女代替學生去死,是一個社會學壯舉嗎?B。放大學生與妓女的生命貴賤,是個人尊嚴的墮落,還是文化尊嚴的墮落?C。說白了,妓女就該去死嗎?
事件四
會議在18點告一段落,飯后,舊友來訪。他在南大教書,曾譯過我酷愛的《北歐詩選》。席間,論及中國的文化現象,舊友一語中的,他說,窮困潦倒的18歲,還有青春嗎?人如果活得沒有意義,還需要尊嚴嗎!
聯想三
19點20分,坐電梯下樓,在VIP區等會議的間歇,我微信舊友,“怎么樣才能讓我的中國鄰居們、同事們、同學們,活得更有意義一些呢?”舊友回復:“全民的意義,是政治家的事。”
事件五
22點45分,會議結束,趕回杭州已不可能。幾近深夜,我把電視頻道調到九套。電視里正在播放《我們的地球》:“……時近8月下旬,駝鹿的發情期到來,在歡快的節日里,雄性駝鹿們恣意而放肆地交配,完成整個歐亞大陸生命進化的小小一環”——原來,在一小段時間里,我們都在向動物退化。
聯想四
還是回到赫舍爾,他說:“人的性行為是一場高尚的個人舞會,它是你一生的成就,而非劣跡,人類亦因此而有別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