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就沒有iPhone、iPad、iWatch-勵志人物榜
·從小愛設計靠天分賺學費·
在過去,喬布斯經常與喬納森·義夫討論產品設計,包括第一臺Mac電腦、iPod、iPhone、iPad,幾乎都是出自喬納森·義夫之手。但誰能想到,如今站在全球工業設計頂端的喬納森·義夫,曾經是有閱讀障礙的英國少年。
喬納森·義夫,出生于英國銀匠之家,承襲了父親的手藝。他從小就展現出繪畫與設計能力,他拆解了家里的收音機和錄音機,了解內部的機構設計后,將它們重新組裝,只是并非每次都能成功。
喬納森·義夫的設計才華,甚至替他謀得企業獎學金的資助,不僅供他念完大學,還成就了他畢業后的工作。但他的職業生涯也不是一路順遂,他就職于英國設計公司時,也經歷過做出漂亮設計、產品卻達不到客戶預期的低潮期。直到蘋果設計團隊首席設計師布倫納,將一項名為“破壞神(Juggernaut)”的項目,交給喬納森·義夫所屬的“橘子”設計團隊。
喬納森·義夫曾在自傳里提及這段故事,因為當時他與設計團隊以驚人的速度開發了25款模型,盡管這些設計后來并未成功商品化,卻成了他加入“蘋果”的契機。
當時的喬納森·義夫已經完成了設計師想要的夢想:自由且成功的個人事業,既不受公司制式約束,合作的又是LG、日立這些國際大客戶。然而,“蘋果”的專案讓他認識到一件事:“作為公司外部的設計師,很難對產品計劃產生深遠影響,也很難實現真正的創新,如果想要創造出一件史無前例的新事物,就需要從組織內部徹底地改變。”
于是,喬納森·義夫離開“橘子”,加入“蘋果”。
·iMac問世獲得喬布斯信任·
喬納森·義夫進入“蘋果”后的路途,也不是馬上就一飛沖天,最關鍵也最挑戰的一次,應屬喬布斯重回“蘋果”時期。喬布斯砍掉了喬納森·義夫負責的牛頓掌上型電腦產品線,反而丟給團隊一個需求:“我要一款價格低廉、具有上網功能的電腦,而且是一體成型的產品。”
那時,喬納森·義夫帶著團隊成員,圍著桌子坐成一圈,開始畫草圖,把他們能想到的蘋果一體成型電腦的樣子,都畫了出來;再試著做出3D模型,不停地試驗,一毫米、一毫米地調整細節,直到他在1998年做出“蘋果”的第一款AllinOne(一體成型)桌上型電腦——iMac。
喬納森·義夫把所有的線路都收納到屏幕后方,半透明的外殼,用的是車尾燈的靈感。這樣簡潔的設計,隱含著他對上世紀80年代極簡主義的狂熱。就連命名也帶有一點喬納森·義夫的風格,這點他在自傳里就透露,他從小就很討厭為電腦取一個類似ZX75的名字。盡管喬布斯不太喜歡iMac這個命名,但iMac開啟了喬布斯與喬納森·義夫攜手合作的黃金年代。
·他的堅持一點一滴滲透“蘋果”·
從iPod、iPhone到iPad,其實處處潛藏了喬納森·義夫的獨特風格。例如,他從大學時代起就熱愛把產品設計成白色,白色iPod就是一項代表作。喬納森·義夫也很崇拜水,因為他認為水在未來會成為罕見資源,所以,水是必須高度榮耀的物質。
喬納森·義夫的理念,一點一滴滲透進“蘋果”,以iPod為例,在iPod問世之前,他對音樂播放器的想象,重新定義了iPod:它要能“裝進口袋”、只能有四個按鈕。
音樂播放器要能裝進口袋,就代表屏幕、芯片、電池必須堆在一起,裝在一個盒子里;只能有四個按鈕,使用者接口要簡化再簡化,簡單到只用四個按鈕就能完成所有指令。
喬納森·義夫對設計有著獨特的堅持,像是iPhone設計初期,他就希望它的呈現方式是方形、由兩片玻璃組成。
可是,曲線形設計才能將更多線路藏在中間,不用塑料機殼改用玻璃,必須用塑料介質將兩片玻璃黏起來。這些堅持,從第一代iPhone到iPhone4,都能看得見。
然而,喬納森·義夫不是十足傲慢的人,在技術未能突破之時,讓設計妥協是常有的事,但他總會在技術一步步演進之時,將自己的設計放進去,一點一點地去挑戰。
他說:“必須尊重工作,這非常重要——如果你自己都不去尊重它,又如何要求別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