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生活錦囊
我有一篇文章被收錄進初中語文教科書里。那一年,我的孩子正好是第一屆讀到這篇文章的九年級學生,他們班上的同學就對他說:“你回去問問你爸爸,這篇課文到底要考什么?”
于是兒子跑回來問我。
我不聽還好,一聽差點兒沒昏倒。我生平最痛恨考試,沒想到自己的文章卻變成了別人考試的題目。
我抓了抓頭,尷尬地說:“我真的不知道學校老師會考什么……”
“可是,”兒子著急地說,“你是作者啊!”
“問題是我當初寫這篇文章并不是為了讓人拿來當考試題目的啊。”
后來,學校真的以這篇課文為題考了一次試。
兒子考完試,我突發奇想,讓他把考卷拿回來讓我也考一考。
不考還好,一考之下我發現自己不會做的題還真多。我答完試卷,兒子對照答案,我竟只得了87分。兒子表情沉痛地告訴我:“爸,你這個成績拿到我們班上只能排第十三四名。”
我聽后愣住了。考十三四名當然不是很糟,但這起碼表示,我們的制度更認同那12個比我分數更高的同學。
這實在很可怕。如果所有的人都很“乖”,大家循規蹈矩變成了拿高分的考試高手,將來誰來當作者寫文章給人讀呢?
本來,學習語文是為了培養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并且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習用中文表達的能力。然而,在這樣的制度下,學生的思考全被文法、詞性這些技術性的問題給占據了,以至于考試能力很強,但也加深了他們對中文的疏離。這樣的疏離,不但剝奪了學生從閱讀中得到感動、思索人生的機會,甚至剝奪了他們書寫表達的興趣,搞得他們連寫出通順流暢的文章都大有問題。這么一來,就算語文考了高分,又有什么意義呢?
雖然這只是我們可以舉出來的千千萬萬個例子之一,但這樣的例子也正是“太乖”的最大風險之所在。這樣的風險在于:一旦主流思考錯了,我們就萬劫不復了。
長期觀察雁鵝的諾貝爾獎得主勞倫茲曾有一個很有趣的發現:由于母雁鵝喜歡色彩艷麗、翅膀肥厚的“肌肉男”型公雁鵝,導致同種競爭,結果一代一代的公雁鵝變得色彩更艷麗,翅膀也更肥厚。不幸的是,鮮艷的色彩使得雁鵝更容易暴露,肥厚的翅膀減緩了飛翔的速度。這一同種競爭的優勢正好是自然競爭的劣勢。于是,一代一代下來,雁鵝在大自然中面臨滅亡的壓力。
就某種程度而言,這些“肌肉男”型的公雁鵝,像是順應社會主流的“乖”孩子,他們得到了一定的回報,但雁鵝自己很難理解,它們同種的競爭優勢,反而加快了它們被淘汰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