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個城市待下來-生活錦囊
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地理不熟,語言不通,工作不順,物價不平,居住不安,口味不適,朋友不多,心理孤獨到孤寂的地步,你會開始念“歸去來兮”。
你的內心就是一個城市。你不是住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里,你是住在你的心境里。城市只是你的內心折射:你柔軟,城市就柔軟:你剛硬,城市就剛硬;你開放,城市就豐富;你孤獨,城市就封閉;你熱情,城市就友善;你冷漠,城市就不近人情。
如何在一個城市待下來,把心放下,像家一樣?如何在別人的城市里迅速找到并建立自己的主場,享受城市的情誼和快樂,從“我能適應這個城市”,到“這個城市需要我”?錢不是問題—這里,有一份異鄉生活和交際指南供你參考—
買一份城市地圖,然后走通它。開車、打車、坐車、騎車或徒步,都行。
想快速熟悉本城地標,就報名參加本城一日游。
把手機號換成本城的號碼,全球通、神州行、動感地帶、中國聯通,都行,印在名片上,并知會所有熟人。
在本城的銀行開一張實名存折,你在本城的財富積累從此起步。
如果居住在這個城市的外來人口都被規定需要辦暫住證,那就辦一個。
找一份工作,至少你從此有了一個收信地址。
若暫時沒找到工作,或想休息一陣,就去附近郵局租一個專屬于你的郵箱,這樣也能有固定的通信地址。
把本城明信片發往各地,然后收到天涯海角的明信片回復,落款是你的本城地址。
在外旅行時,把旅行點的明信片寄給本城的朋友,也記得寄一張給自己的本城地址。
安裝一部固定電話,讓你的家人和朋友在你手機關機時,也可以找到你。
經常性地跟家人和故鄉密友通電話,告知你在本城的近況和進步。
上街去,找到對味的時裝店、餐飲店、運動場所、休閑場所,并不時光顧幫襯;它們有機會成為你的精神“第三空間”。
街拍城市,即使不能發表在報刊上,也能放在網上。
結交閨蜜或死黨。往往,你能傾聽就行了。然后,找閨蜜逛街,找死黨喝酒。
參加同行的聚會。不是為了跳槽,而是讓你在專業上不落伍。
參加當地家庭教會的聚會。那里能遇上一些無私助人的人和生活哲學愛好者。
與人合租房子時,把室友的朋友也變成你的朋友。
在住處開一場派對,哪怕是睡衣派對。別怕事后收拾房間,圖個熱鬧好玩。
培養業余愛好,以愛好來交友,如上新東方的課,打羽毛球或高爾夫,唱K或唱地方戲。
練熟臧天朔的《朋友》和周華健的《朋友》,在KTV點播時你能融入合唱。想家的時候可以唱《常回家看看》。
把每次在不同場合跟人的合影照片,貼在一面墻上:一年下來,那面墻上全是你在這個城市的歡顏。
去圖書館、英語角、相親聚會、明星演唱會,找到跟你一樣情趣和心境的異鄉人,跟他們玩。
去古玩市場、舊書攤、市民廣場、街心花園、晨練場上結識城中老者,他們是睿智并有耐心的聊天對象,儼然是城市的化身,能告訴你關于城市的歷史掌故。
參加本城的義工組織,為殘疾人、兒童和有需要的人義務服務。
去本城的城市歷史博物館逛逛,那里擺著城市的過去;去本城的城市規劃展覽館逛逛,那里擺著城市的未來;你像城市的主人一樣,把城市的格局和面貌看看清楚。
報名參選你所居住的小區的業主委員會,積極參與樓盤管理,維護自己和鄰居們的權益。
每次出差回來,給同事帶問候,帶可以在辦公室分享的外地特產美食。
有了新同事,別忘舊同事。
學習本地方言。
跟街坊、鄰居、保安、出租車司機、房東、店員、公司前臺及所有為你服務的人打招呼,記得感謝與贊美。
建立幾個圈子:同事圈,本地朋友圈,異性圈,愛好圈,專業圈,損友圈,街坊圈,消費圈。
開一個本城生活博客,寫城市生活心得;然后你會獲得意外的鏈接。
在城市論壇發帖子,參加城市話題論戰,為本城辯護,或寫雙城對比帖。
上豆瓣的本城小組找節目,或發起節目引人參與。
沒事別呆在網吧里,把你一天的大好城市生活光陰以二三十塊的價格寄存出去,真是不值。
幫朋友搬家,做點體力活。別把他推給搬家公司。
為陌生人指路,贈他一面之交的溫暖。
請外地朋友吃飯,并為他們當導游。
有條件的話,把你的父親母親也接來,哪怕只是小住一陣。他們能感受到你的成熟、擔當和“地主之誼”。
在本城買一份意外人身保險,受益人寫你的父母。如果你萬一有事,保險金也算對父母的孝心。
抵押你在這個城市的未來,預支你對這個城市的信心,按揭買一套房,哪怕只有三四十平米,哪怕是二手房,也算是你在這個城市的永久性的立足之地。
最后,在本城完成就業、發展、買房、定居、結婚、生子諸事宜。這樣,你就不再是一時的過客,而是在你的第二故鄉,成為了理所當然的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