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一滴水,收獲一片云-成功之鑰
公元前490年春,晉卿趙鞅因與范昭子不和,派兵攻打范氏的領地柏人。兩個人的交鋒根本不在一個級別,范昭子深知這場仗沒法打,沒等趙鞅的軍隊到達,他就下令部屬收拾行裝,跟他逃亡齊國。有一個人卻站了出來,不愿意走,這個人就是柏人的最高行政長官,張柳朔。
范昭子說:“明智的人應該見機行事,柏人抵擋不了趙鞅的鐵蹄,何必坐以待斃呢?”張柳朔回答說:“趙鞅追擊的速度很快,如果不能拖住他,恐怕咱們誰也跑不了。”范昭子點了點頭,“那你多多保重吧。”于是下令出發(fā)。
張柳朔的兒子很不理解父親的行為,私下里問他說:“主公都同意你走,為什么你非要固守一座死城呢?”
張柳朔說:“當初王生以死難相托付,我不能辜負他的信任。你跟從主公,好好努力,我唯有死而已。”
趙鞅軍包圍柏人,張柳朔力戰(zhàn),勢死不降,激戰(zhàn)了十幾個晝夜,城破被俘,從容就義。
得到父親的死訊,張柳朔的兒子向范昭子哭訴父親臨別時的話,范昭子感慨不已。原來,王生與張柳朔同在范昭子府中做家臣,兩個人有私仇,素來關系緊張。柏人的行政長官空缺,范昭子向王生詢問誰可擔當重任,王生便向范昭子推薦了張柳朔。范昭子很奇怪,“他不是你的仇人嗎?”王生回答說:“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也。臣敢違之?”意思說,私仇不涉及公事,喜愛他卻不忘掉他的過失,厭惡他卻不隱瞞他的長處,這是道義的要求,我怎么敢違背呢?
正是基于王生的信任,張柳朔以死相報。
這才是高手的對決,沒有鋒利的刀劍,沒有力竭的吶喊,卻看得人驚心動魄,高山仰止!佛家講究種因得果,當你付出一滴水的真誠,收獲的可能就是一片云的喜悅,王生的眼光何等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