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勝的“地圖”-成功之鑰
2009年10月2日,第31屆奧運會申辦城市正進行激烈的角逐。在進行最后陳述的關鍵時刻,里約熱內盧申奧主席努茲曼向國際奧委會執委們展示了一張特殊的“地圖”。
在這張“地圖”上,歐洲版圖標有30個圓點,亞洲版圖有5個圓點,大洋洲有2個圓點,北美洲有12個圓點———包括美國的8個圓點。南美洲呢?沒有。對于這些圓點,努茲曼這樣解釋:“這些圓點象征著舉辦過奧運會的地點,如果這次里約熱內盧獲勝,就意味著奧運大家庭又將消滅一個盲區,南美洲也將因舉辦奧運會變得更加完整,請給這個新大洲打開一窗門吧!我們已經為推動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作好了充分的準備。”這張“地圖”的作用遠不止這些,在貼近奧運會求新求變理念的同時,也直指了另外三座城市的要害:芝加哥、東京和馬德里都曾舉辦過奧運會,有的還舉辦過多次,無形中,評委們投票的手開始向里約熱內盧傾斜。
竟爭優勢的形成,往往源自對手的薄弱環節。一張地圖,成了給1。9億巴西人,乃至整個南美洲人的一份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