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神秘的非洲“神肉”-新知探索
非洲,廣闊而神秘的大地。在許多人眼里,非洲是個尚未完全開發的地區,充斥著貧窮和戰亂。然而,當他們首次踏上非洲大陸時,往往會驚嘆于當地的“古怪美食”。
非洲人民有“神肉”
最近,“非洲神肉”比爾通在國內悄然興起。據南非媒體報道,它起源于17世紀,由生肉浸泡果醋、加入大量香料后曬干而成,外觀十分粗硬,但切開后卻黑里透紅、較為軟嫩,還帶有特殊的香氣。在當地人眼中,它是搭配葡萄酒的最佳食材,食用前無須烹飪,否則會破壞其口感。
在國人眼里,比爾通之所以號稱“神肉”,是因為它可以由任何野味制成,無論是最普遍的牛腿肉,還是鴕鳥、羚羊,甚至是鱷魚、獅子、河馬等。其中,羚羊肉制成的比爾通最為美味,價格也最貴,達到每公斤1000南非蘭特(約合100美元)。
很多時候,“神肉”還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非洲許多地區依然保持著狩獵傳統,在赤道幾內亞、喀麥隆等地,當地富人以食用珍稀野味來彰顯身份。
其中,最為特殊的便是“叢林肉”,它是黑猩猩、猴子等靈長類動物的肉。
除了“叢林肉”,蝙蝠肉在非洲也隨處可見。這種夜行動物在市場上頗受歡迎,由于價格便宜,尋常百姓也可享用。西非的尼日利亞人認為,蝙蝠肉可治療不孕癥;在東非的一些國家,淋上芒果汁的烤蝙蝠更是婚宴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此外,昆蟲在非洲人的餐桌上也是美味。據美國TLC報道,東非的許多國家,當地人喜歡食用白蟻,其中帶翅膀的品種被封為“上品”——它既可生吃也可油炸,曬干后用鹽干炒就是“成菜”;把白蟻干和玉米面混在一起,蒸好后澆上醬汁,就是正餐了。
盡管非洲已今非昔比,不少地區更是經濟起飛,但人們茹毛飲血的生食傳統卻未曾斷絕。美國國家地理頻道報道,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一些原始部落靠喝新鮮血液、吃生肉為生。
久而久之,這項傳統也演變為待客之道。在北非國家蘇丹,烤全羊是常見的宴客菜,而羊肝向來是專供貴賓享用——將剛殺好的羊取出肝臟,淘洗干凈后直接切塊,蘸著特制的醬料食用。如果客人不肯吃,便是對主人相當不禮貌的行為。
東非的埃塞俄比亞人,則酷愛生吃牛肉。當地人對牛肉頗為講究,新宰殺的、帶著體溫的鮮牛里脊最受歡迎,甚至連該國國宴都是“生牛肉宴”:他們把生肉切成丁,拌上特制的作料后,用當地特有的發酵薄餅“英吉托”裹著吃——這是埃塞俄比亞的“國菜”。
香蕉當飯吃,黏土是零食
當然,非洲的老百姓們不可能天天吃這些“珍奇獸肉”。由于環境較為惡劣,非洲大部分地方不適合種植小麥等糧食,適應性強的玉米和木薯取代了它們。特別的是,一般人眼里作為水果的香蕉,在非洲許多地區成了主食。
或許香蕉當飯吃還不夠“古怪”。Discovery頻道報道,在肯尼亞的超市里,經常能找到一種名為“烏冬骨”的食品。它是一種經過烤制的黏土,與薯片、餅干等零食一塊出售,入口干脆、略帶咸腥味,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摻入木薯粉、玉米糊中煮熟,以幫助消化。
據尼日利亞大學研究人員統計,非洲“食土者”大部分為孕婦或哺乳期婦女,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每周能消耗4噸“烏冬骨”。美國耶魯醫學院教授大衛·卡茲說,這些黏土富含多種礦物質,在許多不食用奶制品的地區,孕婦以黏土滿足身體對這些元素的大量需求。
許多醫學專家相信,食用呈弱堿性的黏土能夠中和胃酸,使孕婦的腸胃系統更加穩定,減輕妊娠反應。卡茲說,黏土塊已成了非洲的“維生素片”。
龍蝦沒人管,魚翅當垃圾
肯尼亞的某些部族不吃魚肉,因為他們認為魚和蛇一樣是“邪惡的動物”;在納米比亞,漁業是該國第二大產業,但2000年之前該國漁獲有97%出口到國外,因為當地人不愛吃海鮮,成群的生蠔和龍蝦被棄置在海灘上乏人問津。
后來,當地人在外國漁民的指點下發現了生蠔的秘密,而龍蝦則被鄰國南非大量收購,開發成美味而廉價的南非龍蝦宴。
非洲人特殊的飲食習慣,也讓華人分得一杯羹。東非島國毛里求斯是深海垂釣的天堂,當地經常可捕獲近半噸重的鯊魚,全鯊魚宴也是當地名菜,但魚翅卻被當地人棄置不吃。上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興起“魚翅熱”,在毛里求斯如垃圾一般的魚翅被香港商人以低價集中收購,加工后大量銷往內地,名利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