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著名好室友-生活錦囊
電影《中國合伙人》中:鄧超飾演的留美青年孟曉駿,面對黃曉明飾演的成冬青的創(chuàng)業(yè)邀約,他喊道:“我留下來跟你混。”
這是真事。
當年新東方初具規(guī)模,俞敏洪想要拉大學同學徐小平、王強、包凡一回國合伙。為“誘惑”昔日室友們回來,俞敏洪每日非常大方地花美元,想讓同學知道在中國也能賺錢。三位同窗果真就放棄了在國外順風順水的事業(yè)。
不過,三個人回國的真實原因,俞敏洪也是事后才知道。“我們回來,就沖著你大學四年為我們打了開水。所以你有飯吃,肯定不會給我們粥喝。”
事實上,與畢業(yè)時分的依依不舍相比,只有經(jīng)歷過歲月的刻痕之后,你才能真正明白,當初的“好室友”對于你的意義。
周國平和郭沫若之子郭世英的同學故事,發(fā)生在更早時期的北大。他們是共同就讀于哲學系的室友。郭世英床頭的一本《牛虻》,開啟了周國平的文學閱讀之路。這類世界名著,如《麥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在當時,只是內部發(fā)行,并且只有具有一定級別的干部才有資格買到。
回憶同學少年歲月,周國平這樣說:“我從與郭世英的交往中學到的東西,遠比哲學系全部課程所教給我的多,當然也更本質。如果沒有世英,這條路上的風景會遜色得多。”
室友真的有救命之恩
這是一個在“最陰暗角落里,再度開花”的名人故事。主角是寫出《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的高曉松。
高曉松因醉駕而入刑時已經(jīng)42歲了,但在同屋56歲、被判7年徒刑的一位“大哥”眼中,無論年齡還是刑期,他都是“小弟”。牢中伙食清淡,除了饅頭,只有清水煮白菜、清水煮茄子、清水煮土豆,這位大哥把珍藏的一小盒醬豆腐全送給他。“大哥”以“往自己傷口撒鹽”的方式每日開導高曉松:“大哥7年都熬得過,你6個月?lián)膫€啥。”高曉松后來說,坐牢那半年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同學還曾救過同學的命。楊振寧和鄧稼先其實做了多年的“好室友”,從戰(zhàn)時在西南聯(lián)大,聽著“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的歌曲起,同為安徽老鄉(xiāng)的兩人便每日一起論辯量子物理學,后來又一起赴美留學。
畢業(yè)后,鄧稼先回國造氫彈,楊振寧留在美國研究量子物理。1971年,楊振寧第一次訪問大陸,提出想見鄧稼先。時值“文革”,鄧稼先作為反動學術權威,正在青海做“牛鬼蛇神”被群眾批斗。后在周恩來的親自過問下,鄧稼先因此被“放”,回到北京與楊振寧敘舊。
幫追女孩,也幫帶小孩
他曾是中山大學校長,他曾留學日本,與朝鮮皇族公主相戀;他曾是中共黨員,也曾是孫中山的秘書;他在日本和一位室友共同愛上一名日本女子,他和這名日本女子生下一子,因怕老婆發(fā)現(xiàn),又將兒子過繼給了上述室友。
他是戴季陶,他的好室友叫蔣介石,故事中的“兒子”叫蔣緯國。
死敵與“死黨”
股神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念書時,常與室友克萊德互相嘲笑。克萊德說巴菲特:“你的球鞋太爛了,你的T恤太土了,你的外褲太長了,你的內褲太臭了。”
巴菲特馬上回擊:“你的內褲不臭,可是你的考試成績實在太臭了!”
如此“人身攻擊”下,兩人的友情維持了一生。這位后來成為巴菲特一生“好基友”的克萊德,其實是在大學第二年才“替補”成為巴菲特的室友:巴菲特的前任室友非常用功,看到巴菲特日日在眼前閑逛,考試成績卻比他好,最后他實在看不下去了,干脆搬走了事。
只是,按照當今的標準看,他其實也是巴菲特的“好室友”:感謝這位看不慣巴菲特的聰明、憤而搬走的室友,當年對巴菲特的“不殺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