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文學霸-勵志人物榜
倔玲或許已不在江湖許久,但江湖上還是有倔玲的傳說。
2023年暑期在美國學習時,倔玲在人人網上發了兩篇日志。一篇關于英文考試。她參加過雅思、托福和GRE三大出國英語考試,均以接近滿分的成績通過。日志下有人夸張地回復:“看到樓主的考試分數,初看一遍心已下沉,再看一遍淚已奪眶。”另一篇則比較浪漫,關于當時熱映的《蝙蝠俠3》,不過標題就已經說明這不是一篇粉絲視角下的影評——《蝙蝠俠3:黑暗騎士崛起——革命的隱喻、文本酷兒化和其他吐槽》。可能這標題里就有讓人無法理解的詞,但是,熟悉倔玲的人都知道這是她寫作的常態。她熱愛英美文學,不過很難稱她是文藝女青年。如果非要貼一個標簽,那么或許可以用倔玲自己提出的概念:文科geek。當然,同學對她還有個更大眾化的叫法——學霸。
★不經意鍛造的“英語大牛”★
大一入學之后,倔玲第一次驚艷全年級,是她的雅思成績——8分。到了大四,倔玲已經考遍了三大出國英語考試,每項均以接近滿分的成績通過。“英語大牛”是第一個貼在倔玲身上的標簽。然而,倔玲認為這只是她熱愛英美文學的副產品——大量閱讀和大量觀影,讓她的英語水到渠成地好了起來。倔玲曾在日志中寫道:2023年去美國,因為口語太好,餐廳服務員沒有意識到她是留學生,因此沒有向她介紹面包中各種醬料的區別。
對于這些和她本科生涯糾纏在一起的考試,倔玲有自己的獨特反思:“出國英語考試的意圖,不在于篩選,而在于測量。”倔玲認為,托福和雅思的目的在于全面測量一個人的英語實際水平;GRE的目的則是考量一個人在英語環境下從事學術研究的基礎技能。在有關英語考試的那篇日志里,倔玲對出國英語考試做了全面分析。但是,高分大牛倔玲并沒有給出所謂的復習建議或者備考技巧。在倔玲看來,為了通過考試而突擊復習的策略完全是錯誤的邏輯,最本質的備考手段,應該是持續不斷地提高英文能力,以達到能夠出國學習的水平。
至于GRE,倔玲認為這是在國人話語里被異化和魅化的典型。提起GRE,大家頭腦里自然浮現的就是一個變態加恐怖的形象,是橫亙在國人通往國外研究生院路上的最大敵人。“其實GRE不是敵人。”倔玲在美國期間選修18到19世紀的英國文學時,發現啟蒙時期的詩歌里,幾乎每一行都有一個GRE詞匯。倔玲意識到,GRE的可怕之處實際上在于國內和國外本科教育的鴻溝——我們用一種迥然相異的方法度過了本科生涯,但是要面對為美國本科生涯準備的考試。“國內的文科真是太好混了。”倔玲如此感嘆。
倔玲犀利地指出:“這個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你那三年都干嗎去了?”
★幸福的“學術大牛”★
倔玲很清楚,國外院校對于文學專業的英語考試分數要求是極高的。她并不認為這有什么不合理,高分通過GRE考試對于攻讀文學博士學位的人來說,是順理成章的要求。要和母語是英語的學生爭取英美文學專業的錄取名額,倔玲也一直在努力。她想盡一切辦法去蹭英文系的課程,抓住各種機會鍛煉英文寫作,特別是提升學術寫作水平,“確實還是會有筆跟不上腦子的情況,但是,這是我熱愛的事情,我不會覺得痛苦。”
對,倔玲最熱愛的是文學和性別研究,而非她所學的新聞專業。
盡管直到現在,倔玲在學院還保持著專業排名第一的成績,“從大二開始,我就把專業學習的優先度降低了。”倔玲笑稱再也沒有大一時學分績接近3。9的輝煌,但她從文學的世界里收獲了更多。
“其實我一直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社會大環境會讓你隨波逐流,限制你的天分。比如我,就從沒想過文學研究能是事業。大一入學,我也和周圍人一樣,一心想去當個記者。”但是,她最終擁抱了文學。大學二年級的一門“傳播理論課”,讓她意識到自己長于理論;香港交流旁聽的英語系課程,讓她意識到——“我非常想做文學研究”。倔玲當時下定決心,要去國外攻讀文學博士,將文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
最幸福的是2023年夏天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上暑期學校的經歷。倔玲說,生活如做夢一樣。那兒氣候怡人,還是文化圣地,更是英文與性別研究的重鎮。每天上喜歡的課程,感受文學的魅力,有空了就去看看演出,而且風景優美——美好到逆天的生活。短短六周,倔玲幸福感爆棚,寫下了日志《蝙蝠俠3:黑暗騎士崛起——革命的隱喻、文本酷兒化和其他吐槽》。在這篇影評里,倔玲從西方文學敘事理論和酷兒理論的視角出發,對《蝙蝠俠3》進行了她個人化的評析,如同一篇小論文,“其實一切都是一個表達的過程,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倔玲獨特的學術化人人日志風格,來自其在香港和美國期間接受的學術規范訓練。她會認真地把引用別人觀點的部分標出,寫上注釋;用“總分總”的論文結構來組織她的日志。她說,如果用了別人的話不加注釋,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
★我以是倔玲的同學而自豪★
“倔玲肯定算是學霸。她能在一個特定領域里有集中興趣,并很清楚如何走上她想要的學術道路。”倔玲的同學如此評價她。“要說學霸,肯定是倔玲!我以是倔玲的同學而自豪!”另一位同年級的女生也沒有吝嗇贊美之詞。
在對倔玲的評價上,學霸這個詞都以褒義呈現。
在倔玲看來,學霸本身是個中性詞,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學習成績好,二是在學術領域有所成就。“我被提名了。”在說到被提名學霸的時候,倔玲舉起雙手,比了個“打引號”的手勢,“其實,我之前還在琢磨‘學霸’這個詞。真正的學霸,尤其是人文社科的學霸,他們做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個共同目的,就是打破人們的刻板印象。然而,‘學霸’這個詞本身就是一種刻板印象。這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旨在打破刻板印象的那群人,又被人們再度標簽化了。”
倔玲會從理論的角度出發,來思考日常生活中這些看起來和理論毫不沾邊的東西。她再度向記者拋出了一個新名詞——文科geek。geek這個詞人們并不陌生,隨著《生活大爆炸》的流行,沉浸在理工科世界里的geek男刮起了一股“smartisthenewsexy”的風尚。“但是文科geek呢?理科geek拿科學的眼光解釋生活,可能被人們認為萌,但是文科geek從人文社科的理論視角看待生活,反而會被認為裝。”倔玲不想給人不舒服的感覺,她說,一定要以平和包容的心態進行討論,避免引起他人的不適,這樣才能打破文科geek留下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