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心:3個兒童的故事,告訴我們語言康復的重要性
“寶寶,跟媽媽學,我要吃蘋果?!?/p>
“哦要ci彭果。”
“都教了這么多遍了,怎么還是說不好,真是氣死我了?!?/p>
隨著小寶貝們牙牙學語開始,家長們就開始為孩子們的說話發(fā)音操起了心。這期間有的小朋友語言學習速度很快,已經可以勉強跟爸爸媽媽們交流了,可有的小朋友卻越來越難以正常交流。
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就說明小朋友們可能發(fā)生語言障礙了。
下面,我們就用3個故事告訴大家語言障礙發(fā)生后,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什么樣的做法是正確的,什么樣的做法又是錯誤的。
第一個故事:口吃“突然發(fā)生”,但并未重視
前幾年微博上有位南京的網友分享自己的故事,他說自己是一個有著十五年口吃經歷的人,因為口吃,他不敢跟人交談,也基本上沒有任何的朋友,自從大學畢業(yè)后就一直在做一些很少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除此之外,他最多的時間就是一個人待在房間里在網絡上和人交流,因為他覺得網絡是他唯一能夠與人正常交流的通道。
但是,當有人問到他為什么不去試著改變一下口吃的時候,這位網友沉默了好幾天才回答了這樣一句話:我的家人認為口吃是一種絕癥,所以從未想過在我小的時候帶我去正規(guī)的機構矯正。
這位網友的故事現在已經被太多的口吃家庭的經歷所掩蓋了,但是,他的故事卻告訴了很多人一個道理:口吃包括以及其他的語言問題,如果在小的時候已經注意到了,那就要及時重視,必要的語言康復很可能會拯救一個孩子的未來。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第二個故事:語言發(fā)育遲緩,其實可以改變
這是一個發(fā)生在南京中心的真實的故事。
小超今年5歲半,去年從南京中心結課,后半年就要上小學了。說起小超的語言問題,不僅全家人有滿肚子的話要說,就是南京中心的老師們,那也是記憶深刻。
跟一般語遲兒童不同,小超這個孩子剛到南京中心的時候不吵也不鬧,搬個小板凳只要沒人說話他就能一直坐著,孩子的媽媽還說:“我都擔心我們家孩子的聲帶是不是壞了,不然怎么一直不說話呢。”
其實小超不說話的原因跟聲帶沒什么關系,主要是因為語言發(fā)育遲緩。
在小超斷奶后沒多久,爸爸媽媽就因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離開孩子,于是小超就只能跟雙方的老人一起住了。老人溺愛孩子,對小孫子的照顧可以說是周到有加,但是這種太周到的照顧反而讓孩子的語言系統沒有得到好的成長。
結果孩子的身體是越來越健康了,可這語言能力見不到一點兒增長,三歲多的小孩了,說起話還是跟一歲多的孩子一樣。
去年小超的爸媽回到南京,見到孩子的這種情況,二話不說就趕緊帶著小朋友到了我們機構的南京中心。隨著年底小超結課,這小家伙不僅變成了個話癆,還特別活躍,搞得老人還以為換了個孫子呢。
第三個故事:矯正了,但又沒有完全矯正
生活中,有類似于第一個故事中完全接受過語言矯正康復的人,也有第二個故事中及時帶著孩子接受語言矯正的人。但是,你們知道還有矯正到一半說自己要回家矯正的人嗎?
我們機構就有過這么幾個例子,我們今天就來說其中的一個例子。
這是一個大舌頭的兒童,小朋友剛到我們機構的時候說話、發(fā)音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比如“我要吃東西”在他嘴里能變成“哦ya ci東黑”。在這個小朋友的嘴中,類似的表達數不勝數。
本來類似這位小朋友的語言問題需要從基礎字音進行獨立的糾正,再從具體的語言邏輯、語言流暢性中著手。但是,在字音基礎的課程上完后,小朋友的媽媽說什么也不要繼續(xù)上課,他們準備帶孩子回去自己練。
然后的結果呢?小朋友在機構恢復的語言能力在家庭的練習中變得越來越差,最后甚至變得還不如原先的語言能力。
直到這時,一家人才后悔不休,但小朋友反復的語言情況已經很難恢復到先前那么清楚的水平了。
最后說明
語言康復是一門科學的系統性方法,大多數家庭缺乏與之相關的能力,以為自己能幫孩子糾正,但最后帶來的結果卻是問題的加重。所以,還是建議家長們?yōu)楹⒆犹暨x一個合適、專業(yè)、正規(guī)的語言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