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還是預言?!收藏圈的要害竟然被千年前的寓言故事...
古人的智慧當真不能小覷。有這么小小的三則寓言故事,故事情節家喻戶曉,可以說人盡皆知。殊不知,樸實的故事蘊含深刻的哲理,放在藝術品收藏領域,竟然不可思議地逐一戳中要害!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一語成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則寓言(預言)故事:
一、南轅北轍
故事出自出自《戰國策·魏策四》。
先來一段白話文:
我今天來上朝的時候,在太行山一帶遇見了一個人,正在面朝北面駕著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到楚國去,為什么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很好。’我說:‘你的馬雖然很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他說:‘我的路費很多。’我說:‘你的路費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他說:‘我的馬夫善于駕車。’這幾個條件越好,就離楚國就越遠罷了。
反觀當今收藏圈,有錢人確實不少。資源得天獨厚,好馬、好車夫外加充足的路費,可惜努力的方向不對,只能離目標越來越遠。想去楚國,搞不好最后倒在西伯利亞無邊的荒原上。
曾經在深圳見過這樣一個人:是個小老板,為了送禮懵懵懂懂的搞了收藏。被騙子盯上了。騙子上門獻寶,自稱來自“故宮外聯部”。實在是搞笑,故宮的藏品什么時候可以拿到深圳出售給個人?國家級博物館的藏品根本不可能出售,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不可能相信這么蹩腳的騙術,但是騙子居然屢屢得手,這個小老板最后損失上千萬,留下了一大堆假貨。
騙子的伎倆不過是吹牛、拍馬加上忽悠所謂“暴富”的神話,讓人利令智昏,使得貪心泯滅判斷力。那些價值連城的國之重寶,隨隨便便就價值幾百萬上千萬甚至上億,他憑什么幾萬塊賣給你?所以有時候有錢還真不是什么好事。收藏,關鍵得走對路。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二、刻舟求劍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察今篇》。
先來一段白話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 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作偽與鑒定的斗法已經持續了幾百年,而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特別是上世界90年代以來尤為激烈。明清時期關于鑒定,其實多是低層次重復建設。那時候的文人,不注重考古、窯址發掘,注重的是美學表達。“九秋風露越窯開 奪得千峰翠色來”,怎么個千峰翠色?不知道。不拿窯址跟傳世品對比,后人只能猜。
關于瓷器和古玩的古代著作,清代朱琰的《陶說》、寂園叟的《陶雅》、民國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趙汝珍的《古玩指南》,我們不能否定這些經典著作的時代意義,但是這些著作多是以古人的著作為基礎,加入一些個人經驗和見聞,特別是不能代表近100年的考古新發現、新成果,更不能體現近20年的作偽和鑒定的高水平斗法,具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參考意義不大。
在巨額利潤的刺激下,造假團隊持續技術攻關,攻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專家則相對應的一一設法破解。魔道斗法已經達到白熱化。有人說:三個月不去潘家園,就不知道現在得仿品有了哪些新技術。
反觀當今收藏圈,有些人抱殘守缺、故步自封,想法還停留在十年前。比如說(瓷器制作成型)拉坯痕和接胎痕、(元青花)火石紅、(元末明初青花料)蘇麻離青鐵銹斑、(明中期)糊米底、(明晚期)跳~刀痕、(成化斗彩)姹紫、(五彩、粉彩、斗彩)蛤蜊光、(汝窯氣泡)寥若晨星等等,這些鑒定要素早就被破解,并不能得出“有就對,沒有就不對”這種武斷的結論。
現代作偽很多時候因為刻意追求特征,難免出現過猶不及的毛病,帶上刻意的痕跡。以最簡單的接胎痕為例,有些低等級仿品為了強調工藝流程而刻意突出的缺陷,刻意得把接胎痕做得非常夸張,對不齊,內部接痕又粗又歪,生怕你看不出來。恰恰相反,古人是希望淡化的。又比如粉彩彩料在釉面上的蛤蜊光,不同的器物,甚至是同一個器物的不同彩料,光感是不一樣的。通過化學方法做出來的蛤蜊光,目前看起來是飄艷、呆板,這種短時間人為速成的,跟真品上百年的時間慢慢形成的區別很大。
鑒定其實很有趣。古玩有不少共性,也有不少個性。就以瓷器而言,不同的窯口,不同的品種、配方、制作工藝,燒造氣氛、位置、溫度,先天的瑕疵與后天的傷損及修復,傳世或者出土出水,使用與保存情況……單單真品就是千變萬化,而且鑒定之外的跨領域功課其實還有很多,歷史、考古、書法、繪畫、建筑、服飾、民俗、物理、化學、審美……知其然,再到知其所以然,從入門到精通,本身就是錯綜復雜的,其學習與研究,根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最重要的還是得與時俱進。認真地觀察真品,體會真品的內在美。認真地將真品與仿品相對比,才能知道仿品最真實、最具體的狀況,這種狀況也是不斷變化的。實踐出真知。藝術品收藏,正確的實踐才有正向的作用。
鑒定領域,只有是造假者做不出來的特征才是最有效的,而這種核心機密,造假者不會告訴你,專家也不會告訴你。這是他們在行業內賴以生存的看家本領。有許多藏友就是通過道聽途說,了解一鱗半爪,還沒搞清楚信息可不可靠就去買東西,更有甚至直接按圖索驥,照著書上說的買,這些情況打眼吃藥根本無法避免,如果不及時醒悟,后果不堪設想。這就像是刻舟求劍,輕舟已過萬重山,契刻的記號下面還有當初的那把劍嗎?
三、葉公好龍
故事出自漢代劉向《新序·雜事五》。
先來一段白話文:
楚國有個貴族葉公,他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反觀當今收藏圈,現在有這么一些人,好大喜功、好高騖遠。不愛打地基,只要摩天樓。瓷片不喜歡、老貨普品不喜歡、甚至民窯精品也不喜歡,只喜歡國寶。一般的清三代官窯還看不上,要玩起碼得明三代,最好是五大名窯、元青花。必須得是漂亮的、完美的、帶款的,配上一個玄乎的故事就更棒了。不學習、不研究、不思考、不反省、不虛心請教業內高手、不肯為專家的知識和經驗買單,又喪失理智、盲目自信,整天躺在床上做著發財的美夢。
收購假貨的價格通常在真品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還不到,天天撿漏撿到手軟,偶然有一天,看到真正的好藏品,卻不愿意出真的價格。這不是真喜歡,只是打著喜歡傳統文化的旗號附庸風雅。一朝真龍出現,立刻打出原形。
葉公式收藏者通常都具有如下特征:
不信真法師愛信假巫師;不找真賣家愛找偽賣家;不出真價格愛出偽價格;不收真藏品愛收偽藏品;不要真里子愛要假面子……最后呢,貪婪成性,心態扭曲,此生與真品再無緣分。
藝術品收藏真的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領域。東西不對沒地位,東西不對靠邊站,東西不對玩不轉,東西不對被鄙視。東西不對說明眼光不行,眼光不行說明路子不對、渠道不對,路子不對還是輕的,還有那走火入魔大敗虧輸的,不但眼光不行,還心理變態、人品玩完,甚至鬧到最后家破人亡,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藝術品收藏,是一個門檻很高的領域,是一個很專業的領域。想玩好收藏,還是得擺正心態走對路,腳踏實地打好基礎,還得終身學習、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