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八仙過海
典故 卻說八仙來至東海,停云觀望。只見潮頭洶涌,巨浪驚人。洞賓言曰:“今日乘云而過,不見各家本事。試以一物投之水面,各顯神通而過如何?”眾曰:“可。”鐵拐即以鐵拐投水中,自立其上,乘風逐浪而渡。鐘離以拂塵投水中而渡。果老以紙驢投水中而渡。洞賓以簫管投水中而渡。湘子以花籃投水中而渡。仙姑以竹罩投水中而渡。采和以拍板投水中而渡。國舅以玉版投水中而渡。——《東游記》
我們今天常說的“八仙”,包括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藍采和、曹國舅。其實在歷史上,有過很多種“八仙”的說法。現在這種常見的“八仙”,起源于元代雜曲,成熟于明代小說,最終在明代吳元泰的小說《東游記》中,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八仙”(七男一女)。
小說《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八仙出處東游記》,共二卷五十六回,內容主要是這八位神仙修煉得道的過程,以及最后八仙與東海龍王的一場爭斗。
在這部小說第四十八回中,八仙從蟠桃大會歸來時,望見東海白浪滔天、浩浩蕩蕩,頓時來了興致,乘興東游,來到東海邊上。當他們在云端停住觀望時,呂洞賓說:“今天來到東海,如果駕云過海,顯不出我們各家的本事,不如大家各自拿出一物投在水面上,各顯神通,渡過東海,各位意下如何?”
大家齊聲說:“好!”
于是,鐵拐李第一個走上前來,把手中的鐵拐投在水面,自己跟著就站到鐵拐上,穩穩當當,乘風破浪而去。接著,漢鐘離把手里的拂塵以同樣的方式投在水面,腳踏拂塵,渡海而去。張果老見此,掏出一張紙來,三下兩下折成一頭紙驢,也投在水面,他倒騎紙驢,一步一搖地踏浪而去。
大家興致越發高昂。呂洞賓投出簫管,韓湘子投出花籃。再后面,何仙姑的竹罩、藍采和的拍板(一種打擊樂器)、曹國舅的玉版(官員上奏時手里拿的笏板),法寶一一落在水面,將各路仙家渡過東海。
釋義 諺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各顯其能’)”,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各自施展本領,互相競賽。
——成都卓越教育
幼兒、小學、初中、高中、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