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你一生的5個小故事
故事1:你可以一無所有,但是不能沒有理想
一位老師給小學生出了一道作文題:“我的理想”。
一個小學生在他的本子上飛快地寫下了他的理想:“我希望將來能擁有一座占地十公頃的莊園,在遼闊的土地上種滿茵茵綠草。莊園中有無數的小木屋、烤肉區和一座休閑旅館。除了我自己住在那兒外,還可以供前來參觀的游客分享,有住處供他們休憩。”
這位小學生的作文被老師要求重寫,可他仔細看了看自己所寫的內容,并無錯誤,便拿著作文去請教老師。
老師告訴他:“我要你們寫下的是自己的理想,而不是這些夢囈般的空想,你知道嗎?”
小學生據理力爭:“可是,老師,這真的是我的理想啊!”
老師堅持道:“不,那不可能實現!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寫!”
小學生不肯妥協:“我很清楚,這就是我的理想。”
老師搖頭:“如果你不重寫,我就不會讓你及格。”
然而小學生堅決不重寫,于是他那篇作文也就沒有及格。
30年后,這位老師帶著另一群小學生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度假村旅行,盡情享受著無邊的綠草、舒適的住宿,以及香味四溢的烤肉。而這個地方,恰恰就是當年寫那篇作文的小學生創建的度假莊園。
拿破侖有句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個人要想成大事,有所成就,就要敢于重視自己,敢于夢想。有雄心壯志的人心中只有一種信念: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我仍舊能做到。志高千里的人絕不會自甘平庸,甘心做下人的人永遠成不了主人。
故事2:偉大往往出自于平凡
羅杰·羅爾斯是美國紐約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他出生在紐約一個聲名狼藉的貧民窟,從小就生活在一種骯臟的、充滿暴力的環境中。那么,是什么喚醒了他的能力而使其走出貧民窟,成為紐約州州長的呢?是信心!
一天,當羅杰·羅爾斯又像以前一樣從窗臺上跳下來,伸著小手走向講臺時,他的老師并沒有指責他,而是輕聲地對他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準是紐約州的州長。”
這位老師并不是一位高明的算命先生,他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鼓勵貧民窟里的孩子,給他們樹立信心。然而,這句話卻令羅爾斯大吃一驚,因為他長這么大,只有奶奶讓他振奮過一次,說他可以成為五噸重小船的船長。這一次,老師竟說自己能成為紐約州的州長,難道真的會這樣嗎?這太令人振奮了!于是,羅爾斯記住了這句話,并對之充滿了信心。
信心激發出了羅爾斯的能力。從此,他的衣服不再沾滿泥土,說話時也不再夾雜污言穢語,他開始挺直腰桿走路。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標準要求自己。51歲那年,他終于成為了紐約州州長。
他在就職演說中講了這樣幾句話:“信念值多少錢?信念是不值錢的,它有時甚至是一個善意的欺騙。然而,你一旦堅持下去,它就會迅速升值。”
當一個人還是孩子的時候,如果父母一直在提醒他——你是天下最優秀的,你的失敗是暫時的,再做一次肯定會成功的,那么他將會樹立再試一次的信心。現實生活中,那些才能普通、表現平平、安分守己的人占大多數,殊不知,平凡不等于平庸。偉大往往出自于平凡,很多有雄心成大事者就是那些擁有堅強信念的普通人。
故事3:有了目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學位的張超說,自己小時候,是小姨為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他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績。張超的小姨考入了北京大學,別看和張超差了一個輩份,是兩代人,但年齡只比他大6歲,所以他們平時很談得來。小姨經常向張超描述北京大學優雅的教學環境、老師與同學們團結奮進的精神和在知識海洋里暢游的情景。這些使得張超對北大心馳神往,讀初中時他就立志,一定要考入北京大學。
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的目標就是考上北京大學。當我疲憊不堪要放棄的時候,我想到了我的夢想;當我遇到困難想逃避的時候,我的夢想告訴我逃避不可行;當我獲得小成功時,夢想告訴我,笑到最后才是贏……”
有夢想就有動力。自從立下這個目標后,張超學習勁頭也更足了。他在房間墻壁上貼了幾個大字:“北大,北大,努力奮發!”他每天以此來時刻激勵自己。
進入高中后,學習的壓力比初中更大了,但是張超始終堅持著自己考入北大的目標,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從沒有放棄過。經過高中三年的寒窗苦讀,他終于如愿以償地考上了北大。他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信心,在受到眾多的成功激勵后,張超又把目標設得更加遠大。經過不懈的努力,北大畢業后他成功進入了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目標對一個人的成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明確目標的指引才會產生動力,才能努力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地向目標挺進。作為一個人,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出任何一個和我們一模一樣的人,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要相信自己。要知道,信心多一分,成功就近一步。
故事4:有夢想,就有動力
有個叫布羅迪的英國教師,在整理閣樓上的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練習冊。它們是25年前的一班孩子的春季作文,題目叫《未來我是……》。他本以為這些東西在德軍空襲倫敦時被炸飛了,沒想到它們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并且一躺就是25年。
布羅迪順便翻了幾本,很快就被孩子們千奇百怪的自我設計迷住了。比如,有個叫彼得的學生說,未來的他是海軍大臣,因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三升海水,都沒被淹死;還有一個學生說自己將來必定是法國的總統,因為他能背出25個法國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學最多只能背出7個。最讓人稱奇的,是一個叫戴維的盲學生,他認為,將來他必定是英國的一位內閣大臣,因為在英國還沒有一個盲人進入過內閣……總之,30多個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繪了自己的未來。有當馴狗師的、有當領航員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布羅迪讀著這些作文,突然有一種沖動——何不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25年前的夢想?當地一家報紙得知他這一想法,為他發了一則啟事。沒幾天,書信從四面八方向布羅迪飛來。他們中間有商人、學者及政府官員,當然更多的是身份普通的人。他們都表示,很想知道自己兒時的夢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羅迪按地址一一給他們寄去。
一年后,布羅迪身邊僅剩下一個作文本沒人索要。他想,這個叫戴維的人也許死了,畢竟25年了,25年間是什么事都會發生的。
就在布羅迪準備把這個本子送給一家私人收藏館時,他收到內閣教育大臣布倫克特的一封信。布倫克特在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孩子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們保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經不需要那個本子了,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就一直在我的腦子里,我沒有一天放棄過。25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經實現了那個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多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
布倫克特的這封信后來被發表在《太陽報》上,因為他作為英國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真理:假如誰能把15歲時想當總統的愿望保持25年,那么他一定能成為總統。
多少成功的例子擺在我們的面前,為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有了明確而偉大的夢想,才會產生不竭的動力。在對夢想的追尋過程中,即使直面戈壁險灘、荊棘叢生,也不會動搖有志者的決心。只有穿越這些艱難險阻的人才會譜寫出人生最華麗的篇章!
故事5:成大事一定要有雄心
三個工人在砌一堵墻。
有人走過來問:“你們在干什么啊?”
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你沒看見嗎?我正在砌墻!”
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呀,正在蓋一幢高樓。”
第三個人邊干邊哼著一首歌曲,他的笑容很燦爛。他說:“我們正在建設一座新城市。”
10年后,第一個人在另一個工地上砌墻;第二個人坐在辦公室中畫圖紙,他成了工程師;第三個人呢?是前兩個人的老板!
這就是神奇的命運!
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嘆生不逢時,感嘆命運不公,這其實只是自己的借口而已。想想我們身邊與自己一樣出身,有些甚至還不如自己的人,卻攀上了人生的高峰。正所謂偉人心中有志向,凡人心中有愿望。沒有目標,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標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同樣是有雄心的人,雄心的“大小”決定了他們能否成功和獲得成功的大小。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關于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該項調查的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比較清晰的短期目標;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長期目標。
通過25年的跟蹤調查發現,他們的生活狀況十分有意思。
那3%的人,25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頂尖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地被達到,生活質量穩步上升。他們成為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等。
那60%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成績。
剩下的27%的人,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都過得很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調查者因此得出結論: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成功在一開始僅僅是一個選擇。你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成就,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由此看來,樹立目標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