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生活太難,就看看這3個人的故事
作家白落梅說:
“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得行云流水?!?/p>
你我皆凡人,無論什么年齡、什么身份,都有各自的心酸。
或許是艱難謀生的不易,或許是養家糊口的壓力,或許是永失摯愛的痛楚,或許是突遭變故的惶然。
同為萬里江湖客,共見三生風月身。
可再難的路,也要堅持走下去;再大的苦,也要咬牙撐下去。
正如梁永安教授所說,生活就像劃火柴,你明明知道它很快就會滅,但你還是要不停地劃。
如果你覺得生活太難,就看看這3個人的故事。
浙江,麗水。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太太,在自己開的羽絨服店門前,貼上“大清倉”的字樣。
老太太名叫陳金英,今年已經92歲。
為什么她這么大的年紀,還要出來賣東西呢?
這得從10多年前,她欠下巨額債務說起。
陳金英本是一名普通的勞動婦女,53歲那年,她嘗試創業,辦了家羽絨服工廠。
可是2011年,市場遭遇寒冬,陳金英的工廠經營不善,欠下了2770萬元巨款。
即使她賣掉廠房,和自己的房子,也還有200多萬的債務還不上。
彼時的陳金英,已經80歲了,老邁的身體,顯然已經經不起太多折騰。
怎么辦呢?
有人勸陳金英申請破產,避免承擔債務。
可陳金英思來想去,還是果斷拒絕:“這哪成啊,欠了別人錢是一定要還的?!?/p>
就這樣,陳金英開始了努力還債的10年。
她曾推著大箱羽絨服,去街頭或者公園叫賣;也曾拉著一車貨物,去周邊縣市找代售。
即使寒冷的冬天,她也堅持每天早上5點起床,在外面賣衣服,經?!鞍咽侄純瞿玖恕薄?/p>
可禍不單行。
陳金英賣廠不到2個月,老伴就去世了。
隨后,她又接連遭遇了二兒子酒精中毒去世、大兒子因欠債離婚的家庭變故。
生活的重拳,一記記打在這個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上。
可她依舊擦干眼淚,倔強著不倒下。
“忙起來,就顧不上傷心了。”
圖源:新華社十年間,陳金英堅持風雨無阻,出攤賣羽絨服。
她陸續還清了欠款,被評為“全國十大守信人物”。
前段時間,她又因為出門擺攤,上了熱搜。
人們都心疼她一把年紀還要奔波勞碌,可她想的卻是,早點把積壓的羽絨服賣完,就可以心無掛礙地“退休”了。
作家劉震云說過一句很打動我的話:
“世上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挑,就是日子不能挑;
世上所有的事情,也都經不起推敲,因為一推敲,每一件都藏著委屈。”
生而為人,我們都肩負著各自的壓力,在世間踽踽獨行。
或許世事無常,或許意外難測,但因為心中的責任和堅守,每個人都伸出了對抗困境的勇氣。
被大廠裁員的技術員,或許為了還房貸,而選擇做保安、送外賣;
店鋪被迫關門的老板,或許為了養家糊口,帶病奔波,四處謀生。
就像那句話說:
“每個人的身上都肩負著責任和擔當,有難處,有心煩,也有疲憊的時刻,但誰又不是迎著風,追著浪,一步一步走出來的?!?/p>
撐不下去的時候,就去看看身邊奮力謀生的普通人。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苦和累,但每個人,都拼盡全力,迎難而上,不輕易服輸。
前段時間,有一首小詩在網上火了:
從空氣里趕出風,從風里趕出刀子,從骨頭里趕出火,從火里趕出水。
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很多人都以為,如此觸動靈魂的文字,一定來自某位作家。
可事實上,它的作者只是一名普通的外賣員,名叫王計兵。
圖源:新華社和所有的底層勞動者一樣,王計兵也是普羅大眾中的一員,家里有三個孩子,肩上背負著房貸。
在送外賣之前,他開過翻斗車、撿過垃圾、賣過舊書,直言:“外賣騎手是我干過最輕松的工作?!?/p>
可實際上,這份“輕松”的工作,并不輕松。
有時,他會因為用戶寫錯地址,連續爬3次6層樓;
有時,他會因為顧客的投訴,被平臺罰掉半天工資。
最慘的一次,王計兵被一個喝醉的男顧客當做發泄對象,被揪住領口在房里打轉,差點窒息。
可談起這些年受的苦,王計兵卻很坦然:
“你既然端了這碗飯,那飯里有沙子,你也要吃它。”
圖源:新華社因為從小有個文學夢,王計兵經常在工作之余寫詩。
送外賣的時候,他如果有靈感涌現,就會通過留語音的方式,把所見所感記錄下來。
在王計兵看來,創作的過程很享受,即使是在送外賣,也感覺“像是旅行”。
這些年,王計兵一共寫了約3000首詩,不過,他比較滿意的只有200首左右。
有人問王計兵:為什么要堅持寫詩呢?
王計兵回答:
“寫作讓我看到了另一個自己,提醒我要保持學習,熱愛生活,活出自己。
無論能否取得成績,我都會不停創作?!?/p>
生活很苦,這位普通人卻從苦澀的生活中,淬煉出了甘甜。
汪涵說:
“只有你找到了真正喜歡的事情,才能擺脫隨波逐流帶來的焦慮與迷茫?!?/p>
生活在人世間,我們難免被命運的車輪趕著,按部就班地工作,不辭辛勞地跋涉。
但是我們依然可以不忘初心,在理想和現實的平衡中,找到順應內心的最優解。
一如王計兵說的:
“人就像一顆釘子,雖然有時候會被生活撞到變形,但你可以自己把自己擰直了?!?/p>
生活縱有千百般苦難,但心懷熱愛,你便能撫平生活的褶皺;
命運縱有千萬種心酸,但不斷探索,你便能感受充實與幸福。
人生在旅,我們就是自己的擺渡人。
多和內心聯系,堅持最初的理想,方能穿越泥濘,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殘疾作家史鐵生說,生而為人,無論你曾經多么輝煌,都會被世界以巨大的神秘,置于弱小的地位。
這句話放在90后女孩昕瞳身上,再合適不過。
18歲以前,昕瞳是舞蹈學校重點培養的對象,得到過很多和明星同臺演出的機會。
可在18歲那年,昕瞳發生車禍,右眼球破裂,做了摘除手術。
從此,昕瞳永遠地失去了自己的一只眼睛。
圖源:【人物】公眾號手術后那幾年,昕瞳常常會感到自卑。
形象問題是其一,各種意外狀況頻發,也常讓她尷尬不已。
有次跳舞,她的義眼被轉飛出去,露出肉粉色的眼臺;
有次她出門,義眼跑到了外眼角,旁人都投來怪異的眼光。
生活雖然有諸多不便,但也有一些人的出現,讓昕瞳感到治愈。
有一天,一個小女孩說,昕瞳很像迪士尼動畫里的艾莎公主,是最美最美的公主。
這讓昕瞳的心底涌入一陣暖流,她逐漸有了生活的信心。
圖源:【人物】公眾號后來,昕瞳轉行做了義眼工作。
接觸到很多單眼人士,昕瞳不再覺得自己是個異類。
她不斷給自己做心理建設,心態也更加積極陽光:
“不要因為眼睛的缺失,就讓生活陷入一片黑暗,我們也是可以樂觀向上地活著的?!?/p>
這幾年,昕瞳嘗試拍短視頻,逐漸走紅網絡。
在鏡頭前,昕瞳有時翩翩起舞,有時戴上發光的義眼,又美又炫酷。
圖源:【人物】公眾號昕瞳說:
“我經歷過一次破碎,甚至靠近過死亡,所以會更在意自己的情緒,也會珍惜每一天遇到的人,遇到的小事。
如果沒有那次車禍,我可能不會這樣,但現在,我會因為活著,感到深深的滿足。”
意外奪走了昕瞳的眼睛,但她依然用一顆樂觀的心,把日子過得美好而精彩。
想起法國作家波伏娃筆下的那段經典對話:
您真愛生活?
-是的,我愛生活。
您從來不曾有過痛苦?
-有過幾次。但是痛苦本身也是生活。
生活難免意外,但無論在何種境遇下,都可以嘗試著調整心態。
多關注身邊溫暖的小事,常懷知足之心;
去做能提升價值感的事業,不要泯滅希望。
一個人過得好不好,往往與遭遇無關,而在于他選擇的心態。
就像匈牙利詩人裴多菲說的:
“人應當像人,不要成為傀儡,盡受反復無常的命運的支配?!?/p>
當你對生活保持熱忱,便可以從內生發出力量,迎風踏浪,不斷向前。
陸小曼曾經寫道: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無論什么時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p>
在人生這條亙古的旅途上,歡喜有時,悲慟有時,平順有時,坎坷有時。
黑暗之中,學會給自己點燈;困頓之際,不要放棄希望。
或許個人的力量,在命運洪流中很渺小,但在個人的小世界里,我們就是自己的英雄。
請相信,經歷過山高水遠,路遠馬遙的跋涉,我們終會相遇歲月安暖,一樹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