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的商業模式思考
昨天,拜訪了武漢東方陽光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市漢興陽光老年護養中心)的李芳林院長。與李院長一個下午的交流,受益匪淺。從一個長期專注于醫養的開拓者身上看到了醫養結合事業的偉大,也從李院長豐富的經驗介紹中,看到醫養結合朝陽般的產業未來。
醫養結合的商業模式多種多樣,但從醫院管理者的角度,按照醫院管理的理論,結合自己在醫養結合中的間斷經歷,總結武漢東方陽光中西醫結合醫院的經驗,分享有以下幾點認知:
1.文化模式做醫養
按自然規律,就像馬和驢結合生出騾子一樣,醫和養結合所產生出來的一定不是醫和養本身,而是一個全新的事物。認識不同事物結合后的新事物,用文化的眼光和視角才能探索出新事物的本來面目和規律。
文化的角度,醫是公益,老年病醫療斷然屬于基本醫療的范疇,當然會公益醫療領先了;養老是福利,是社會孝老文化的體現。人的一生,在兒童時代是被養著,老了則是自養著,或被尊養著。從商業文化方面來分析,說兒童時代是“多加一”的消費,而老年時代是“一加多”的消費,即老年人可以主導自己的老年消費,也能被家庭成員和社會成員主導著消費。正如李院長所說“老年健康和兒童健康將是未來健康產業中最興旺的事業”,這句話是有著文化理論根據的。
文化模式做醫養,也許要抓住“孝老”和“慈善”這兩個文化賣點。
孝老文化宏揚得好,家庭成員孝老行為就能彰顯出來,而東方大陸文化“視覺中心”是“形而實”,而非西方海洋文化“聽覺中心”的“重觀念”。因而孝老文化在醫養結合的氛圍下一定是健康產品的天下。
慈善文化是社會性的,中國的醫療行業快速發展,特別是社會資本的發展并非得助于慈善。而中國的企業總是要做慈善的,中國文化的慈善可能需要有引導,需要有人去開發,醫養結合正是打開慈善的一把金鑰匙。醫養結合在未來一定是企業慈善最有價值投放的一塊寶地。
中醫文化重視養生,中醫文化把醫和養有機結合,醫養中的醫療或是養老都可以貫穿一條中醫醫養的路線脈絡,醫食同源,中醫中藥并行,讓老年人在中醫文化中醫療、休閑與養老,一定是杏林中的佳話。
2.社會醫學做醫養
社會醫學模式與生物醫學模式最大的區別在于醫學的對象定位。生物醫學定位的是患者個體,而社會醫學定位是群體,群體是患者及與患者有關聯的一切人。醫院若視患者為就診對象,商業模式只是1+1,如果醫院把患者的家庭視為接診對象,商業模式則是1+多。
以前做不孕癥醫療項目的時候,經常見到長輩來醫院為子女咨詢不孕癥診療。很多醫院不將這些老人視作就診者,也不掛號??刹辉邪Y就是典型的家庭社會醫學模式,絕不只是個患者診療那么簡單。因為,單純從就診動機來說,老人更為強烈,從消費上來說,老人最為大方,而且大都有這個實力,而年輕人剛剛步入社會,經濟實力往往受限。筆者根據此判斷,為一些機構設計出家庭接診與夫妻同診模式,大大提升了不孕癥醫療的運營業績。
老年人醫養,首先是老年病醫療,根據流行病學理論,許多老年病有家庭聚集性和多發性,如果從社會醫學的角度,對已經患上老年病的家庭進行老年病預防性健康管理,這個模式就一定是從老年人做為切入點,醫養結合項目就有可能把家庭成員納入到醫療和保健的行列中來。
也就是說,社會醫學做醫養,要轉變生物醫學單一的患者觀念,而要形成家庭醫學觀念,把就診者從單一的患者,變成家庭以患者為中心的所有成員作為診視者。接診是以患者作為聯結點,對整個家庭成員的健康進行考察。因為一人生病,家庭其他成員最起碼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需要做出必要的調整。
社會醫學更是要求要把醫院、養老院和社區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真正住院的老人未必是利潤的來源,但憑這些需要住院醫養老人的產生的社會影響力,一定能讓醫養結合機構有進入社區醫養的競爭力,把醫養做進社區,才是醫養結合的幸福之源,居家醫養,才是中華文化所倡導的,也是社會醫學所倡導的,應該說也是醫養結合機構成本代價最小,利潤最大化的地方。
3.眼光放在醫養外
從現行的醫養政策上來說,都無法談有效的盈利模式。醫療是公益的,且是醫保第三方管控的,賺不了錢。養老照護是福利的,老人舍不得花錢,兒女也得要有經濟實力。養老這一塊如果僅僅做高端也許能賺,但未來的老年化社會,不可能都住得起高端養老院,普通的養老院,像醫療一樣,能保本也就算是不錯的了。醫和養單獨做,可能都無力實現盈利,但醫養結合起來,可能就有機會了,這個機會不在醫和養,而在醫養結合后的那個新生事物上。
譬如現在的保健品行業都是些什么人在做,沒有用過保健品的老人可能幾乎沒有。保健品銷售現在被社會上那些披著白大褂的“假醫生”騙的多了。如果醫養結合機構在老年飲食營養與老年保健醫療上多費些心思,實實在在地維護老年人的權益和健康,這個社會上保健品行業的利潤也許就會轉移到醫養結合機構中來。
俗話說“老年是個寶”,這個寶藏就看怎么去發掘了。醫養機構最青睞的是高端,現在的高端老人可能主要是富起來的一代人的長輩們。而不久的未來,高端可能就是自己富起來后的老人。高端和高知人群未來進入到醫養中來,他們的傳奇經歷,他們身上可以傳承給后人的經驗與知識,這也有許多是值得去進行搶救性發掘的。
醫養機構其實不需要做太多的醫療搶救,但對于老年人蘊藏的社會文化財富的確值得醫養機構的社會工作者去搶救。今天的社會文化生活充斥太多的銅臭味,如果把老年的傳奇經歷、知識經驗發掘出來,總結提煉出來,這個文化魅力肯定是巨大的。文化也是產業,也是商業。
醫養機構其實恢復不了老年人的健康,但醫養機構完全可以營造老年人的健康生活,還老年人頤養天年的家庭般的生活。如果按照社會醫學、心理醫學模式去運營醫院,生物醫學模式僅僅是保障老年人安全需要的一個基礎。營造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是一曲醫養大劇,全社會都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把醫養做到藝術的份子,還愁商業模式匱乏嗎?
而營造老年人的健康生活,需要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做好老年人的幾種需要滿足。尤其是老年人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三重需要都會滋生出巨大的消費潛力,就看醫養機構是否能看到和把握到這醫養之外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