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英語不好的根本原因就這一個(教你如何變
相信看這篇文章的同學一定想把英語學到流利使用的,但我發現大部分同學想學好卻完全沒有方向,完全不知道如何著手,然后經常就學三天停半年。所以今天呢,我給大家提供一個確切的方向。
今天的文章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你的英語為什么不好,第二部分,如何變好。
首先第一部分,你英語不好的原因歸根結底有且僅有一個,輸入太少。輸入是什么?就是閱讀和聽力,接收這個語言的信息。你單詞量不夠?因為你輸入太少,在輸入中天天看到自然記得住。單詞量還不錯但會用的很少?因為你輸入太少,單詞在大量文本語境中才能讓大腦理解得飽滿,你口語不好?因為你輸入太少,沒有把東西放進去,又如何能有東西吐出來,語法不行?還是你輸入太少,所有的語法只有在實際的語言文本里才能有實際意義。
反過來推理一下,如果輸入夠多的人英語肯定差不到哪里去。如果你的輸入有2000個小時,那你的英語肯定已經相當不錯了。而你的英語不好,檢查一下你的輸入量,一定低于500個小時。你再去隨便抓一個英語好的人問一下,他的輸入少說有一兩千個小時。
因此英語不好,根本原因就一個,輸入太少。
好的,接下來第二部分,如何變好。
邏輯上很簡單,輸入太少,那么就一直去輸入就好了。簡單是簡單,但簡單并不代表容易,不容易的地方在于,這個輸入必須是有效的可持續的輸入,其中的有效和可持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相輔相成的,但很多同學被這兩個攔路虎蹂躪得不要不要的,所以我們來看看什么是有效和可持續。
首先,有效的輸入是可理解的輸入,也就是閱讀時你要讀懂意思,聽力時你要聽懂意思,這就是有效的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材料的選擇就成了重中之重,要去選擇符合自己水平的材料,這個并不是什么難題,你有個500詞匯量就可以找到合適的材料了,大部分人死在這里是因為,要么不知道要這么做,要么是虛榮心作祟,覺得越難的材料越有檔次,然后就把自己玩死了。
其次,如果你選的材料能讓你更投入,更入迷,這個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你的學習效率的,但是,仍然要以可理解為前提,因為如果不理解的話,就算是小黃書你也會無動于衷。所以在可以理解的前提下,選擇自己相對愛看,看得下去的就好啦。
輸入的有效性講完了,接下來講啥是可持續。這個要回到咱們之前說的,2000個小時的輸入絕對能讓你的英文相當好,但是無疑,兩千個小時并不能在一朝一夕就完成,所以就引出了可持續性輸入的重要性。這一點也是大部分學習者忽略的,因為咱們人類天性急功近利好高騖遠,所以不會把可持續性當回事。
如何做到可持續性呢?首先,嚴格遵循我在有效性那里講的所有東西,任何情況下不得跳離,因為那能給你提供源源不斷的成就感和減少你學習過程的痛苦,如果你跳離了,厲害的人可以持續個幾周,不厲害的人三天就差不多萎靡了,那么可持續性就泡湯了。
其次,在前期,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一個勁往里塞,有的同學看了幾篇雞血網文,想奮發圖強,立下魔幻現實主義flag,暗自對自己說,接下來我要每天學10個小時英語,不論發生什么都要堅持,然后三天后就回去刷抖音了。很顯然,這種心血來潮是不可持續的。而正確的做法是,少量高頻去養成習慣,也就是說,你一天花十個小時,一個月做三天,還不如一天學半個小時,每天都做。在每天實踐中越做越有成就感,越有節奏,就能做到可持續發展啦。然后隨著習慣的養成再適當根據自己的狀態加量,越做越久,越做越好。
最后就是,不要總是著眼于終點。有的人一聽我說要兩千個小時才能學到相當不錯的程度,掐指一算,日均3小時要兩年,日均兩小時要三年,而且他還說前期每天不能投入過久,那豈不是遙遙無期?首先,等你做完前面的幾百個小時之后,你的輸入能力就挺好了,這時候你每天學英語可能就是刷刷油管上的視頻,時間過得非常快的,因為你已經在使用這門語言了。其次就是,有一個智者曾經說過,語言是唯一一個值得你學一點是一點的東西。大家自行體會其中智慧了。
好了,我希望大家能從今天的文章里知道輸入是學語言的大方向以及如何有效可持續的輸入,無論何時你迷茫的時候都回到這個點上,那很多問題就會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