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個成語 群童抱茅的目的何在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這么一句:“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此句的意思是: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狠心當面做“賊”搶東西,明目張膽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了。我費盡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由此句我布置了這樣一道習題:群童抱茅只是為了欺侮我老無力嗎?有什么作用?
對于這個問題,好多學生回答的是兒童太頑皮,群童抱茅只是和杜甫做個刺激的追逐游戲。
果真如此嗎?要知道這場大風來的很突然,既然能吹掉了杜甫屋上的三重茅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個成語,那其他人家的茅草房上的茅草估計也被吹走了。群童如果不是十分貧困,也不會冒著狂風搶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不單單是“欺我老無力”,也是為文末的抒情做鋪墊。
在杜甫看來,如果不是“我老無力”,而是正當壯年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頑童竟然敢當著杜甫的面像強盜一樣地膽大妄為,公然抱起他的茅草往竹林里跑去了。為了表明自己受欺侮的憤懣,杜甫說這些頑童跟盜賊一樣,不過并不是真的給他們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去辦罪。所以杜甫只是無可奈何地呼喊他們不要“抱”,喊得唇焦舌干不能再喊了,也不起作用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個成語,只好回到破屋中依著拐杖長久地嘆息。
我們不妨看看學生的練習所做的回答吧。
此情此景為結尾的抒情做好了鋪墊卷我屋上三重茅打一個成語,更能體現杜甫推己及人的濟世情懷。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