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后劉禪禁止奔喪,是因為恨諸葛亮嗎?
諸葛亮死后劉禪禁止奔喪,是因為恨諸葛亮嗎?
“奔喪”,喪事,一直以來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死之后再也不可能復生,有關于這個人的一切都離開了,因此尚在人世的親朋好友去奔喪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死后,劉禪卻不允許奔喪,這顯然有些不合情理,為什么劉禪要這樣做,難道是因為諸葛亮掌權太久,劉禪非常恨他嗎?
諸葛亮一直是中國古代歷史人物中多智若妖的存在,有著史書為鑒,更有著名著《三國演義》傳播。諸葛亮常被人罵為諸葛村夫,對于他的存在一直有著爭議,好與壞,智與蠢,忠與奸。筆者個人始終認為諸葛武侯是傳奇,只是在迷霧的歷史中常人難以看透。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隆中對》的戰略展望,而他一生的敗筆呢?有人說是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的計劃,未能北伐成功。可這計劃實施成功性極低,因為當時蜀漢少戰馬騎兵,硬件條件不行。貿然出兵孤軍深入,不是給魏軍將士送軍功嗎?
諸葛亮死后劉禪為何禁止奔喪?原因很簡單,你卻沒想到。是因為兩人關系差嗎?當然不是了,有這么多例子佐證著。劉禪禁止為諸葛亮奔喪,根本呢原因是為了防止蜀漢政府陷入癱瘓。故主去世,屬吏故吏為故主服喪,是當時的一種風氣與義務。而諸葛亮不僅是益州牧,還是丞相、領司隸校尉,屬吏故吏遍布全國。
當時想要為諸葛亮奔喪的屬吏故吏,人數可想而知是非常多的,因此劉禪下令禁止為諸葛亮奔喪,是很正常的。而且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奔喪路途極為遙遠。諸葛亮托孤五丈原時,知道此事的蜀漢官員百姓仿佛感到天塌下來了,影響深遠且大。奔喪事出,軍心民心浮動是不可避免的,魏吳兩國不來摘桃子搗亂怎么可能。
劉禪禁止治下臣民為諸葛亮奔喪,這也是諸葛亮自己要求的,因為后續會發生什么他都想到。蜀漢先主劉備初死,諸葛亮提出服喪三天就好,不然政府系統會癱瘓的,不然外敵入侵難以抵擋。
劉備死的六個月后,漢嘉太守黃元造反了。“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劉備死后沒多久,南中四郡應聲反水,當時的諸葛亮沒出兵平叛,因新遭大喪。而諸葛亮死后沒多久,身兼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三職的李邈,上書詆毀諸葛亮是亂臣賊子,被大怒的劉禪,關進牢獄后誅殺。這樣是關系不好的樣子?
諸葛亮身死五丈原,遺命安葬定軍山,而非歸葬成都,也是有著控制自己身死的影響及激勵后人進取的意圖。不得不說,劉禪處理這件事上算得上是英明果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