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皇明祖訓》700年后再讀,天下舍我其誰的霸氣仍撲面而來
朱元璋《皇明祖訓》700年后再讀,天下舍我其誰的霸氣仍撲面而來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68歲的明太祖朱元璋嘔心瀝血,歷時數載,幾易其稿,寫成《皇明祖訓》訓誡子孫,為大明帝國立下了“規矩”,并要求以后的皇帝、藩王和大臣們必須嚴格遵守,一律不準更改。否則,以奸臣論,殺無赦。
700多年后的今天,捧著《皇明祖訓》細細讀來,仍然感覺到朱元璋那非同常人的霸氣和凜凜的殺氣。
朱元素璋畫像 臺北博物館收藏版本
《皇明祖訓》概覽
《皇明祖訓》最早稱《祖訓錄》,于洪武二年成文,后數易其稿,于洪武二十八年正式頒布。除序言外,共分13章:首章、持守、嚴祭祀、謹出入、慎國政、禮儀、法律、內令、內官、職制、兵衛、營繕及供用。概要內容如下:
(1)首章。前有四款,分述禁用酷刑、禁立丞相、對犯法皇親國戚的處置及對四方各國的方針。其后是關于敬天法祖等問題的言論。
北京圖書館現存《皇明祖訓》明刻本
(2)持守。自述持身之道,強調節儉。
(3)嚴祭祀。認為祭祀貴在精誠,并敘述祭祀的準備程序。
(4)謹出入。告誡后代帝王不要輕易動止。
(5)慎國政。主要講帝王須廣有耳目,同時規定官員、士、庶人等不得枉議大臣。
(6)禮儀。分述祭祀、奉使王府、進賀表箋、親王朝覲、親王在國等禮儀。并為東宮及親王府各擬名二十字,令其子孫順序使用。
明代親王儀仗展示
(7)法律。包括對皇太子和親王的處分辦法。
(8)內令。規定皇后不得干預外政、宮闈當謹內外。
(9)內官。分述內官職掌、品秩和內官機構的設置。
(10)職制。先敘述封爵的程序和規格,規定郡王子孫有文武材者,可考驗授官;次述宗人府及王府官的設置。
(11)兵衛。分王國軍隊為守鎮兵和防衛兵,遇警并從王調遣,同時規定親王儀仗。
明代兵衛展示
(12)營繕。規定諸王宮室格式,不得超越。
(13)供用。包括朝覲時沿途人役物料的支給和每歲常用兩部分。
從上可以看出,朱元璋心思縝密,考慮周詳,撰寫的《皇明祖訓》內容面面俱到,是平民開國皇帝朱元璋“家國天下”經驗智慧的全面體現,堪稱治家治國的經典。
朱元璋畫像 國家博物館收藏版本
朱元璋為什么要撰寫《皇明祖訓》
還是看朱元璋本人是怎么說的吧。
朕觀自古國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當時法已定,人已守,是以恩威加於海內,民用平康。蓋其創業之初,備嘗艱苦,閱人既多,歷事亦熟。比之生長深宮之主,未諳世故;及僻處山林之士,自矜己長者,甚相遠矣。
這是序言開頭的一段話。大體意思就是,我朱元璋發現,歷朝歷代開國之君都是從刀頭上舔血過來的,閱歷豐富,而后代守成之君就不行了,長在深宮,不懂事。
明朝疆域圖
朕幼而孤貧,長值兵亂;年二十四,委身行伍,為人調用者三年。繼而收攬英俊,習練兵之方,謀與群雄并驅。勞心焦思,慮患防微,近二十載,乃能翦除強敵,統一海宇。人之情偽,亦頗知之。故以所見所行,與群臣定為國法,革元朝姑息之政,治舊俗污染之徒。
我呢,從小受窮,趕上了兵荒馬亂,24歲當兵,用了20多年的時間打下了天下,對“人之情偽”,自然“亦頗知之”。所以嘛,把我見到的想到的做到的,和諸位大臣商量之后,定為國法,以避免元朝那種“無法可依”的弊政,同時呢,把那些被“污染”了的家伙好好地治理一下。
朱元璋晚年畫像 臺北博物館收藏版本
且群雄之強盛詭詐,至難服也,而朕已服之;民經世亂,欲度兵荒,務習奸猾,至難齊也,而朕已齊之。
這一段寫得相當霸氣,傲視群雄、睥睨天下、唯我獨尊的形象躍然紙上。
蓋自平武昌以來,即議定著律令,損益更改,不計遍數。經今十年,始得成就。頒而行之,民漸知禁。至於開導后人,復為《祖訓》一編,立為家法。……。今令翰林編輯成書,禮部刊印以傳永久。
此段說了成文過程的艱辛,并為了“開導后人”,才匯編成祖訓,作為“家法”讓后代遵守。
明代軍士演示
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非但不負朕垂法之意,而天地、祖宗亦將孚佑於無窮矣!嗚呼,其敬戒之哉!
朱元璋嚴厲告誡子孫:我替你們已經考慮得非常周到了,你們別耍小聰明,照著做就可以了,一個字都不能改, 一定要給我記??!
試問,這種滿滿的自信,世間有多少人具備,多少年才能出一個?
朱元璋畫像 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版本
《皇明祖訓》在歷史上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
總起來說,《皇明祖訓》核心只有三條:一是不準施酷刑;二是不準設丞相。三是不準無故興兵。還有一條有爭議,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p>
對不準施酷刑這一條,朱元璋說:
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馀年,親理天下庶務,人情善惡真偽,無不涉歷。其中奸頑刁詐之徒,情犯深重、灼然無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懼,不敢輕易犯法。......以後子孫做皇帝時,止守律與大誥,并不許用黥刺、腓、劓、閹割之刑。......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淩遲,全家處死。
明成祖朱棣畫像
然而,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就是打著《皇明祖訓》中“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統領鎮兵討平之”的旗號,搶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而且在南京,誅殺了寧死不屈的方孝儒”十族“,而歷史上最多只是誅九族??梢哉f,在不施酷刑這一點上,祖訓又根本沒起到任何作用。
在不準設丞相這一點上,后代卻是無一例外地遵守。因為這一條,能夠更好地鞏固皇權。
南京朱元璋雕像
但有一點應該承認,就是明朝皇帝在對外問題上,卻無一不表現了大國骨氣,沒有一個是慫包軟蛋。
土木之變英宗被俘,瓦剌用英宗當人質,威脅明朝,但是明朝拒絕了瓦剌的種種要求,而是馬上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繼續對抗瓦剌。朱祁鈺沉著應戰,打退了敵軍。崇禎在敵軍圍攻京師,也沒有退縮,而是指揮軍隊打退了清軍。即使后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也沒有逃跑,沒有投降,而是選擇了殉國。
有學者研究說,明朝的氣節在古代皇朝中獨一無二,一直奉行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不賠款、不割地,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條,朱元璋還親自將這些信條寫入《皇明祖訓》中,時刻提醒著明朝歷代皇帝。
結語
《皇明祖訓》正如他的作者朱元璋一樣,在歷史上極具爭議。
朱元璋,作為最后一個漢家王朝的建立者,驅除蒙元統一華夏,可謂大功;心狠手辣誅殺功臣,可謂大過。心系蒼生鐵腕治吏,可謂民喜;“獨裁”統治人人自危,可謂民憂。
可以說,朱元璋,生前即飽受當世人質疑,身后也倍受后來者褒貶,正是:千秋功過一任評說。
朱元璋走了,但他的《皇明祖訓》還在,留下了一個供后人研究的極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