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足八小時不是硬指標-生活
失眠少覺可謂當代都市人的健康之痛,而“一天睡足八小時”的老生常談大概常令你感到奢侈。不過,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其實我們的祖先也曾每日僅睡6。5小時。
在一項發表于《當代生物學》期刊的報告中,研究者訪談了三個特殊的人類群體——坦桑尼亞的哈扎人、納米比亞的閃族人和玻利維亞的提斯曼人。他們至今仍保留著舊時代的生活方式,以狩獵和采集為生,而且沒有任何電子設備——而這通常被認為是導致人類睡眠減少的誘因。
結果發現,這幾個采獵部族的成員每日僅睡五到七個小時。該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杰羅姆·西格爾博士表示:“很顯然,這些族群的睡眠總時長即使和今天的美國人相比也處于低端。”但與歐美國家人口不同的是,這些部族成員在少睡的同時依然很健康,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很長壽,而且幾乎沒有超重和失眠問題,“其中兩個部族的詞匯中根本沒有‘失眠’一詞,而相比之下,大約20%的美國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時段會經歷長期失眠。”
這樣的研究不禁令人反思,為什么我們常被告知每晚要睡足八小時?對此,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睡眠專家英迪拉·古拉伯哈加瓦圖拉博士解釋稱,“每日睡足八小時”的結論需要結合人口學數據來分析,此項研究一方面對該數值的準確性提出了質疑,另一方面也考慮,也許是當代都市人較差的睡眠質量使人們不得不睡得更久恢復體力。
西格爾博士認為,人類在進化中原本是適應自然的光線和溫度起居的,但現代科技和生活節奏切斷了人們原有的生物節律。然而,原始部族的人們仍在日落后氣溫下降時睡眠,在日出后氣溫上升時醒來。芝加哥大學生物人類學家克里絲滕·克努森表示,順應自然節律的起居使他們保持了較高的睡眠質量,因為人類身體核心溫度的波動與此同步。
此前的研究已經發現,光線和溫度在睡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光線可以糾正飛機時差并幫助人們重建生物鐘,而身體核心溫度降低則可以使人們更容易入睡。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原始部族的人們需要的睡眠時間比我們更少。
該項研究的結論意味著我們其實并不需要每晚睡上八小時或更久。不過,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很多人嚴重缺覺的現實。如果你身兼數職、每日只能睡上五個小時,你當然需要多睡一會兒緩解疲憊。此外,當代社會中還有一些習慣性少睡者,比如卡車司機、研究生、律師和醫生。由于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和原始部族一樣睡上6。5個小時對這些人來說就可能埋下健康隱患。
西格爾博士表示,對原始部族來說很健康的睡眠時間,對現代人并非普遍適用。“不過,如果采獵部族睡眠良好的原因在于他們的起居與自然溫度變化規律一致,也許我們也可以嘗試如此設定室內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