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溫度-社會
我對歷史有一種特殊的愛好。我在寫小說《將軍胡同》的時候,采訪了很多八十幾歲的老人,有一個問題我一直追問他們: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的時候,他們到底有沒有聽到炮聲?他們當中很多人非常明確地告訴我,當時真的聽到從盧溝橋邊傳來的炮聲。有一位老先生,當年還是一個上高小的小學生,說1935年左右,日軍的偵察機在北平上空可以肆無忌憚地進行飛行偵察。小學生們就拿著彈弓試圖打下它們,后來遭到老師的批評,說那樣反而會傷害到自己的同學。我覺得這些細節特別鮮活,所以后來我把這些歷史細節都寫進了我的小說里。
然而歷史不是玩笑,歷史是非常殘酷的。
西南聯大的一位畢業生給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抗戰勝利以后,中國政府槍斃的第一個漢奸是繆斌,這個人曾任漢奸組織新民會中央指導部部長,后來又任汪偽政府立法院副院長。可他的兩個兒子——繆中和繆弘,卻相繼報考后方的西南聯大。當時的繆中是在日本上的中學,特意從日本回國;而繆弘是一位詩人。1944年中國組建了第一支傘兵部隊——鴻翔傘兵部隊,這是一支由中美兩國軍人混合組成的部隊,繆中和繆弘作為隨軍譯員相繼參軍。1945年7月抗戰勝利前半個月,在收復廣西平南縣的一次戰斗中,作為隨軍譯員的繆弘本可以不用沖鋒,但他選擇了沖鋒,他和許多中國士兵一樣再也沒有站起來。
這個故事講完以后,我總覺得缺了點什么,好像缺了一個人。
很多天以后,我坐在電腦前,好像有一只無形的手,讓我打開電腦,打開瀏覽器,打開搜索網站。我敲下了繆弘兩個字,點擊空格鍵,又敲下了母親兩個字,按回車鍵。終于,一個網頁上的內容讓我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這個網頁上寫著,繆斌的夫人是日本人。這個日本女人在這場戰爭中,先是失去了一個中國兒子,之后又失去了中國丈夫。而這場戰爭讓她的丈夫和兒子深陷兩種不同的立場、兩個不同的陣營當中。我覺得歷史細節一下子就鮮活起來了。所以我覺得對歷史做深究和挖掘,往往會有意外的發現,它往往會讓我們感動不已。
這個時候,它已經開始接近文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