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來雪茄詩意深-視野
是詩意催生了雪茄,也是雪茄催生了詩意。
雪茄雅香,自己品是一種境界,與朋友共享,更是無上的享受。
自從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雪茄漂洋過海,不僅在西方大放異彩,在東方也生根發芽,抽枝散葉,欣欣向榮。西方人眼里神秘的東方國度的人們,用不盡的聰明才智迸發出濃烈的發明創造激情,演繹出別樣的旖旎風情和迥異于西方的非凡氣象。
對于雪茄,詩人拜倫說:一支在手,別無所求。首相丘吉爾即便戎馬倥傯,仍是手不釋煙。機械時代的快節奏并沒有讓人們消泯對悠閑的熱愛。在雪茄營造的世界里徜徉,繁忙瑣碎無影蹤。點火,燎煙,輕吸,抿點紅酒,世界都恍惚了。自己品是一種境界,與朋友共享,更是無上的享受。錢鐘書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也許這便是雪茄盛行的緣由吧。
跨越廣袤的時空,東西方交匯于雪茄。雪茄得名充滿詩意。1924年秋天,聲名鵲起的詩人徐志摩宴請泰戈爾。兩位詩人同好雪茄,邊抽邊談,泰戈爾問徐志摩:“你有沒有給Cigar起個中文名?”徐倒是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稍加思索,才華橫溢的詩人靈機一動,說:“Cigar之燃灰白如雪,Cigar之煙草卷如茄,就叫雪茄吧!”不愧是詩人,這一翻譯形神兼備,即便翻譯家嚴復在場,恐怕也得佩服徐的“信、達、雅”了。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1928年從英國返航,徐面對海天一線,披襟當風,遙想往事,吟出這樣的詩句時,他也許不會意識到,從西方傳入中土的雪茄已經與他激情碰撞,釀成了中國煙草史上的一段趣話。
趣話總有爭議,其實雪茄得名還要更早。晚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二回《走捷徑假子統營頭靠泰山劣紳賣礦產》載:“尹子崇一見洋人來了,直急得屁滾尿流,連忙滿臉堆著笑,站起身拉手讓坐,又叫跟班的開洋酒,開荷蘭水,拿點心,拿雪茄煙請他吃。”此書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上海《世界繁華報》連載。即便以下限的1905年計算,也比徐志摩命名的說法早19年。不管怎樣,徐志摩命名說流傳得更廣,至少說明了人們更偏愛對于雪茄的詩意想象。
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詩意想象要以現實為依托,有人腳踏實地,才會有人仰望星空。
清光緒二十五年春(1899),以江陳梁三家廣東商人為主要股東的茂大卷煙制造所集資1萬兩白銀在東湖縣城南門外江邊開辦,成為中國最早的一家民族資本卷煙廠,日產雪茄煙5000支。所產雪茄煙行銷武漢、上海等地,并遠銷美、日。大膽設想下,說不定京官郎中尹子崇請洋人吃的雪茄,就是宜昌茂大卷煙制造所生產的。
和卷煙不同,粗大的雪茄在國外很暢銷。宜昌的煙草商不失時機地開始了雪茄生產與貿易,今天看來,仍是頗有戰略眼光的創舉。從清末開始至今,中國雪茄制造,一直沒有消歇。這一段雪茄發展史,凝聚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心血與汗水,既有詩情畫意,也有沖天豪氣。
任宜昌雪茄煙廠廠長姜祚正有《推銷》一詩以記其事:“半是聰明半是癲,下結煙販上通天。火車硬座八萬里,饑嚼枯餅四五年。無數家憂拋腦后,幾多趣事遇當前。加鋪過道休閑紙,譜就銷煙趣味篇。”
是詩意催生了雪茄,也是雪茄催生了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