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成長一點時間-成長
孩子的成長是經歷和體驗的積累,而父母往往習慣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要求孩子干凈、省事、有毅力,力求孩子完美。其實如果孩子天生是完美的,還需要教育和成長嗎?沒有一種模式可以讓孩子一步到位。孩子天生就事事順利,我反而要擔心了,因為經歷得太少、體驗得太少,就意味著還沒真正長大。
女兒第一次獨立下廚,是七歲,當時我想知道她的生存能力,于是裝病,告訴女兒很想喝粥。我聽見廚房里鍋碗瓢盆叮叮當當響,躺在床上,聽著外面打碎瓶瓶罐罐的聲音,一會兒是鍋蓋掉地上了,好幾次想沖進廚房,但還是忍住了。直到看著女兒把點綴著肉松和腐乳的粥端到床邊,我才舒了一口氣……盡管她在做這碗粥時,把廚房弄得亂七八糟,但我覺得值得,地上的污漬,包括打碎的瓶瓶罐罐,考驗了她的愛心,也給予孩子一份可貴的經歷。
那天我很感動,女兒也很高興,小臉上露出自豪感。看來有時候大人們讓一讓,給孩子留一點空間,能讓孩子發揮無窮無盡的創造力,有自主成長的自豪。
她十歲那年,我過生日之前,她問我要什么禮物。我說你為我做一頓生日餐吧,這能讓我感到欣慰。那天一早她親臨菜場采購食材,東買西買,買來很多莫名其妙的調料,買的菜幾乎無法搭配在一起,結果她做了號稱兩菜一湯的生日餐,其實一道是番茄炒雞蛋,一道是榨菜炒肉,一湯是榨菜番茄加蛋的湯。不過,看她系著白圍裙,在廚房里樂呵呵地轉悠,調派著各種調味品,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不亞于米其林三星的大廚。
我想趁勢教她些廚藝,可是那次之后,她下廚的熱情熄滅了,只是在廚房里玩一些有趣的事:把大大小小各種量杯都找出來,調制飲品。不過她調的飲品不受歡迎,不甜也不咸,里面還混入了咖喱粉的味道,據說是不小心把咖喱粉打翻在里面,見我們都不喝,她只好將就喝上幾口,給自己找臺階下,后來趁人不注意,偷偷把自制的飲品倒掉了。
那之后,她閑下來的時候還會來廚房找樂子,不過一會兒裝作要做飯店老板,非把我做好的菜肴一次次地賣給我,好在是慷慨相送,不收費用的。有時她想做飯店的收銀員,在飯廳里等候著,我走過時她就打給我一張小票,有圖的。
雨季來的時候,她在家里玩野炊,興致勃勃地想出很多古怪的菜,都是好玩的菜單,算是想象中的一道盛宴。不過,她的每一個小念頭在我的眼里就如同一棵棵小苗,我并不著急,要讓它長長看,看它能長成什么。
小學快畢業了,她就不滿足于做這樣的游戲了,想做出美味的點心。她找了一本從日本翻譯過來的烹調書來研讀,讀到爛熟后,就開始摩拳擦掌,要來真的了。我答應做這位點心師的助手。
她照著那本烹調書做出來的點心很好吃,樣子也妙曼,就是甜得過了,真的是“比蜜還甜”。得到表揚后,她決定多做些點心分送給親戚們分享,親戚們覺得很驚喜,品嘗后眾口稱贊,她動力更足了,買了各國的烹調書看。再后來她長大了,去美國留學,閑暇時,這位數學碩士會動很多腦筋,了解世界各國的飲食特點和食物的風味。漸漸地,她居然能做一大桌像樣的宴席,也學做壽司,做泰國口味的菜。令人吃驚的是,她做的小羊角面包、布朗尼蛋糕超越了附近一帶知名的西餅店,好看,好吃。
童年時候的一段段碎碎的下廚經歷,竟歪打正著,成就了一個業余大廚。看來教育像松緊帶,不必勒得太緊,要適度。教育的底線應是人性化的,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令孩子愉快,有信心,牽著孩子的手最終是為了放手后她能走得更快樂,更自信,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