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流向-人生
“我的生命流向、活力、蓬勃和氣質被很多很多的潮流所挾裹,能自己用的時間只剩下可憐的零頭。”這是一位要好的朋友對我發的慨嘆,“潮流和時尚真的很可怕,但最可怕的——是我們自己不會拒絕。”
現在的很多人,有了博客后就放棄了書籍,有了微博后就又放棄了博客,有了微信后就又放棄了微博,結果干什么都是淺嘗輒止,沉不下心來,往往一事無成。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一個人頻繁換場,就很難站穩腳跟。所謂術業有專攻,我們需要守好自己的優勢陣地。雖然丟下芝麻撿西瓜頗誘人,但常常撿起的西瓜并不是你所需要的。
眼下,人們的時間在不斷變得更加碎片化,如何拿出精力去學習和工作才能收獲更多?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集腋成裘,得到實實在在的知識和回報。碎片化學習和工作,其實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知識產生和工作接續本身就挺碎片化的。
再聰明的大腦,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論語》就是孔子與弟子之間發生的碎片化對答的產物。讀書、工作,最終留下來的也都是一些碎片化的影像: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精辟的結論……
人在自身生命的某個階段,可能會順應并神往遠方的呼喚,飽滿的生命力渴望向外奔突,去尋找另外一條河道,確定生命的新流向。但是,支流一定不要分得太多,否則就沒有寬闊的河面,人生就難以形成壯麗的景象。
人們常常發問,時間都到哪兒去了?其實,是被我們自己分割掉了,因而很多支脈冷涼,術業缺少專攻,皓月當頭,低回反省,才懂得有舍是關鍵,有舍才會有守。
反觀我自身年輕時的經歷,就像一個人隨波逐流,貌似自由地漂浮在浩渺的大海之上,實則少了心性和方向。篤定,無論時間怎樣來過,摯愛就是品味相投、志向不移,堅持對所鐘愛事物碎片式信息的取舍,又能階段性地分類、考量,然后朝既定目標有效積累,并最終將系統激活成形,如此必成大器。
一個人堅定生命的流向,可能因執著而遍體鱗傷,但目不斜視,孜孜以求,假以時日,何愁碩果?青蔥年華定格在流年那端,雪野里的花朵綻放在前方似與不似之間,一望間多少人用奮斗留住了雋永。這種生命流向的堅強叩問,正是無休無止的探索——始終保持對既定事物的內心驅動力,氤氳著一年又一年外相的不同。
時間真的有這樣一個屬性,它們喜愛在俗人俗物上徘徊糾纏,輾轉反側。可當時尚的潮水過境,留下的往往只是支離破碎的殘片和短暫愉悅的體驗。那些走失的光陰,在春水沉淀里幾乎找不到痕跡,一世紛繁淹沒在歲月的支流里,周邊風景還未及眺望已然被遺忘。
而選定目標、每日抽出空閑時間,堅持去做屬于自己的事情,可以將時間碎片雕成一個個期冀,皎潔的月光下這個期冀總會熠熠發光。而相反,將時間花在沒有收獲和極少有意義的事情上,則對生命構成一種不經意的謀殺。
我們當從容、沉靜,以專注拒絕浮躁之心。暫且慢下來,留給自己更多時間。誰能逃離誘惑,誰就是英雄。有多少選擇,就該有多少拒絕。選擇是用來明確自己想要的,拒絕是用來確認自己不想要的。這樣,就找到了留出時間與做成事情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