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不堪重負-人生
英國慈善家OliveCooke跳橋自殺了。70多年來,她一直竭盡所能做善事,連退休金都花光了。面對每個月上百個要求捐款的電話,她無法直接拒絕,只能說我再也拿不出更多了。可是求助者并沒有放過她。受過救助的人,問她為什么不再給錢;沒得到救助的人一直埋怨,能幫別人為什么不幫我?紛紛指責她厚此薄彼。92歲的老人不堪其擾,精神恍惚,再加上生活窘迫,她選擇了永別。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位心懷大愛的老人,本應(yīng)在世人的敬仰中,在鮮花的供奉中離開人世。以這種方式?jīng)Q絕,世人始料未及,心尖一陣一陣驚悸。她發(fā)給兒子的最后一封電子郵件,只有幾行字:“愛得泛濫,讓我不堪重負。但愿來世,人間再無苦難。”
我想,OliveCooke畢生從事慈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愛心撫慰別人的苦難人生。她的本意是給人雪中送炭,幫人渡過難關(guān)。不料,別人將她的積蓄掏空,還指責她給得太少;在求助人的眼中,她的善舉成為必須履行的義務(wù)。人性的最黑暗處是欲壑難填,“斗米恩,擔米仇”,身陷苦難之時,你的一碗粗飯會讓他感恩戴德。然而你不停地給,受助者逐日變得心安理得,來者不拒了。最后又斷炊,他飯來張口的慣性剎不住了,便開始用苦難者的叫屈,怨憤地揣摩你的心態(tài)。所以作家薩克雷說:“如果一個人,身受大恩之后又和恩人反目成仇的話,一定會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為惡毒。”
同學聚會時,有一個混得很好的同窗老張,捧著一杯水,蹲在墻角,默默地喝。同學們觥籌交錯,高聲喧鬧,他始終無動于衷。酒過三巡,老張起身告別,我在花圃邊截住他,問他為何匆匆離席,老張跟我抱怨,說他找了很多門路,幫助一個同學從鄉(xiāng)下調(diào)到城市,可那人工作一段時間后,卻埋怨崗位不好,剛才在酒桌上說老張不盡力,好像自己欠了他什么似的。我聽得也心涼。這就是人性中最貪婪的那部分。求助者原想通過同窗之情,以為你能讓他心滿意足,期望值是十分,結(jié)果你只幫到了八分,他會覺得你不仗義,不但不感激,反而覺得你欠了他二分。
紅水河畔有一戶人家,父母過世后,老大獨自一人撫養(yǎng)年幼的二弟和三弟。二弟頑皮搗蛋,備受責罰,天天跟著老大干粗活;三弟乖巧聽話,深受寵愛,干著輕松的活,每月還額外得到100塊零用錢。終于有一天,老大年邁,對兩個弟弟說:“今后不能再養(yǎng)你們了,分家而住,自食其力吧。”二弟撲通一聲跪下,熱淚盈眶地說:“哥,只要你不再責罵我,我給您養(yǎng)老送終。”三弟滿臉疑惑地問:“那每月100塊錢,你打算不給了?”老大說沒錢了。三弟惱火地大聲叫罵:“你把我的錢弄哪兒去了?”原來,你的善意,在他人眼里成了謀取利益的渠道,一旦渠道不暢,幸福源泉不能潺潺流出,他就埋怨渠道的寬度和高度不夠,自然泄憤于挖渠之人。
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這種人,他無限制地原諒自己的無能,卻將生活的不如意統(tǒng)統(tǒng)責怪在他人身上,哪怕是幫助過自己的人。魯迅“恨鐵不成鋼”,痛斥這類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扶貧先扶志”,這句話說到了骨子里。對弱者伸出援手,那是情分,不是本分,如果把愛心苛求成必須履行的義務(wù),行善者必然會縮回手去。愛心是人世間的稀缺之物,但如果愛得泛濫和沒有把控,受助者就有了坐享其成的土壤,愈加得寸進尺,乃至依賴茍生。有棱角地堅守原則的愛心,才是真正的積德行善,才能抑制貪婪,弘揚感恩,使受助者得到心靈凈化,施愛者感到溫馨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