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社會
索菲亞·羅蘭在電影《心中的太陽》里扮演一個有著5個孩子的母親,二戰時期猶太人的日子不好過,母親失去了職業,父親在異地依靠朋友的幫助,隱藏猶太人的身份偷偷找了一份郵政工作,每月給家里寄一半的薪水。在電影里,作為小兒子的男主角回憶說,父親不在身邊,就等于沒有父親。直到幾年后,盟軍美國兵打過來,他們全家才得以團圓。
母親找到了為人加工衣服的活計,晚上的情景常常是,小兒子做功課,伴隨他的是母親踩踏縫紉機發出的“嗒嗒”聲。母親是他心中的太陽,生活中有媽媽陪伴,他感到十分幸福。母親最寵愛他,每天都要向她要零花錢。那天,他照舊向忙碌著的母親索要硬幣,母親頭也沒抬,只是說:
“明天吧,今天不行。”
“媽媽,為什么非要說明天?”
“我也不知道為什么要說明天。”母親照舊忙碌著。
得不到硬幣,小兒子憤怒地摔碎了盤子。小兒子的舉動就像導火索,長期以來作為母親,所負載的貧窮、歧視、勞累、悲傷使一向沉靜的她瞬間爆發了,情緒激烈的她神經質地數落著生活的不幸,樣子幾近瘋狂。生活被貧窮轟炸,狂躁的碎片濺落一地,繼而,母親繼續忙活家務,兒子照舊出去玩耍。生活教會他們要克制自己,潛藏愿望。
作為一個母親,我也常常這樣回答纏人的兒子。兒子丟了賽車,又要買新的,而且要更好的。
“回來再說吧。”
“一個星期?”他要具體的時間。
“發了工資再說。”
“啥時候發工資?”兒子不依不饒的問話讓我喘不過氣來。
一個手頭拮據的母親面對不停索要的兒子,心頭是火躁躁的,繼而演化為對生活的沮喪。
雖說“明天”這個時間不確指,像一個皮筋,可長可短。然而,“明天”畢竟是一個給我們安慰的詞,它比“不行”、“不可能”寬容和善多了,它的面孔是慈祥的、陽光的。“明天”的美好支撐我們認真地度過今天。
“明天吧。”“今天”已經很疲倦了,它落滿了一日的塵土,盡是等待的焦慮與無奈。“明天”是新生的,代表著光明與力量,“明天”有著晨曦的面容,牛乳般清新的呼吸,別樣深沉的智慧,當大地睜開惺忪的眼睛,“明天”便神圣地降臨了。“明天”盡管是我們看不見的,是無法觸摸的,盡管最后可能是虛空的。但在當前,我們需要這道彩虹出現,它畢竟可以點綴我們蒼白的心靈,填補我們饑餓的腸胃,它是善于安慰的天使,給我們溫暖的夢;它是手捧鮮花的親人,站在遠方的終點迎接;它是困頓者憧憬的希望,撫平我們的哀傷;它是跋涉者安全的驛站,可以遮擋狂風驟雨。
有時,“明天”是我們貧窮與無力時唯一可以慷慨解囊的財富,即使垂死的病人,他的親人與朋友也會這樣安慰他:“明天你會好起來的。”在他彌留之際,臉上一定是“明天”恩賜的光照。
“明天”是終點,也是起點,在人們的祈福中,它是痛苦與紛亂的結束,是幸福與秩序的開端。
“明天吧。”因為有如此美妙的明天,當我們今天為難時,我們有了推脫的理由。
“明天吧,兒子。”我又聽到了那個貧窮母親的聲音。它令我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