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金錢教育帶給我們的啟示-社會
在美國,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零用錢都很“苛刻”,據調查發現,美國54%的青少年學生沒有零用錢,而且年齡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錢。
英國政府規定c學童自5歲起即可開始學習錢從哪里來,可以有什么不同的用途;7歲起將學習如何照顧他們自己的金錢,如何利用儲蓄以備日后的需要。再大一點的學童則將接著理解影響人們使用金錢、儲蓄金錢的因素,以使他們能夠懂得如何運用零用錢,控制預算,善用金融服務等等。由于育兒觀、育兒方法著眼于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西方的少年兒童從小就表現出:
1.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他們18歲開始就不依靠父母,即使很富裕的家庭,在讀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
2.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養成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習慣。英國約克郡的一對兄弟(12歲,14歲),在其父職業的影響下,獨立成立了“洗車公司”。兄弟倆干活認真,收費低廉。他們寧可多走路也去價格較低的商場買工具、車蠟、洗滌劑等,以降低成本,贏得顧客。
3.具有適應社會環境的本事。由于從小的艱苦磨煉,西方國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難的毅力,遇事鎮定沉著,能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
從西方人的金錢教育可以理解出:金錢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理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人格,品德教育。
第一,讓孩子知道錢是怎么來的
錢是辛勤的勞動換來的。英國家庭的平均收入比中國多幾十倍,但英國每年有50萬報童,并且這里面有很多是富人的孩子。這除了讓孩子知道錢是勞動所得以外,還培養了孩子一種吃苦的精神。
第二,鼓勵孩子在業余時間打工
在英國,稍大一些的中學生打工是尋常現象,而且都得到家長的支持。一位英國人說:“孩子打工掙錢家長都不反對,甚至還鼓勵。一則可節約一些開支,更重要的是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讓孩子知道錢必須用勞動去換取。”
美國家長一般都鼓勵孩子靠打工掙零花錢。兒童們從很小的時候便開始接受商品經濟觀念的熏陶與實踐,付出勞動便理所應當地獲得報酬,這在美國幾乎是一條連自家人也不例外的“金科玉律”。幾乎每個美國孩子手中都有零用錢,這些錢幾乎都是他們通過幫助父母或家人干活所得到的報酬。
第三,讓孩子知道有了錢怎么合理地花
琳達是紐約市的一位心理醫生,她曾帶著6歲的兒子埃里克逛了三家商店,目的是為了給孩子買一臺物美價廉的玩具小汽車。埃里克跟媽媽逛了三家商店,知道了同樣功能的小汽車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的差價是10美元。在尋找物美價廉的商品過程中,孩子學會了節儉。
第四,給孩子提供模擬成人生活開支訓練
多數青少年生活在一個非現實的經濟世界里,因為他們住在家里,沒有太多的生活開支讓他們承擔。處在這種狀態中的青少年,當他們長大后不得不開始自己付房租、水電費、買食物和衣服以及付交通費用時,他們會震驚并束手無策。小時候不知道家庭實際開支的孩子將被迫改變以前的消費習慣。為了幫助孩子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可以讓年紀大一些的青少年為自己的電費和汽油費以及一部分家庭開支付賬。一旦孩子成熟了,家長還可以翻開賬本,告訴他家中的錢是怎么花的,以幫助孩子了解該如何掌管家庭的“財政”。
人們都說再富也要窮孩子,對比國外相對成熟的金錢教育,我們的家長需要做的還有很多,而首要的就是要樹立一個正確的金錢教育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