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存大道自從容-人生
大道生萬物、百態出自然,天地人寰統歸大道。人生在世,通過自我修煉、悟覺慎行擁得“大道”,就會有堅定信仰和追求,就能在是非抉擇、生死攸關面前恪守初衷,淡定從容,盡顯大家氣度、君子風范。
公元263年,竹林賢士嵇康情系天下黎民,為百姓平安奔走呼號,他力諫君王息旌休戰,因而被處以極刑。押上刑場時他神色安詳,環視四周,見許多太學生來送行,忽然想到:他們求學的古曲《廣陵散》,自己還不曾教授,此時辭世在即,名曲不可失傳,于是高喝:“拿琴來!”學生們強忍悲聲,置琴伺候。
嵇康面琴席坐,揉揉手腕,撥指絲弦,初起音律幽淡,逐漸沉郁悲憤,越發力度加強,激昂雄壯,猶勇士橫戈躍馬,叱咤沙場,直聽得太學生心馳神往、淚雨紛飛……突然“錚”的一聲,弦斷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踱步斷頭臺。這首用生命彈奏的《廣陵散》,被后人譽稱“大道從容,廣陵絕響”。
胸存大道,是生活閱歷的不斷充實,處世經驗的日積月累,常常因一句言詞、一件小事的啟迪,在頓悟中攀升境界、夯實信念。
公元1069年,蘇東坡任杭州通判,常去靈隱寺聽普緣方丈講經說法。一天,蘇東坡覺得自己悟出了禪家修煉玄機,揮毫寫下“八風吹不動、修禪得大道”,遣書童送到錢塘江對岸寺院,請普緣過目。普緣看后,竟在字幅上批個“屁”字,讓書童帶回。蘇東坡看了大為惱火,乘船過江來寺院理論,普緣淡然一笑,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蘇軾聽了才明白禪師的用心,反思數日,悟出修身養性必須保持心態怡然,不為世事變幻所動,才能淡定從容、修得大道。他賦詩曰:“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日后的歲月,蘇東坡堅信忠厚善良、坦誠正直才是做人大道,雖歷經官場升貶,都寵辱不驚,從容應對,頗得后人景仰。
《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踐行大道,就是為實現崇高理想,縱然形勢迫臨千鈞、生命已近存亡,大道從容依似朝陽噴薄、雨后春筍,盡展凜然大氣、剛健挺拔。
氣節崇高的大道從容是血凝鬢眉,背負刑繩,抖甲揚靴昂首踏上風波亭,心緒依然起伏著收復疆域、雪恥報國的激昂:“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信念如鋼的大道從容是拖鐐長街,壯志不泯,不懼先死而憂后生,眉宇安詳地仰望云宇:“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泰然不驚的大道從容是血戰梅嶺,被困孤山,面對重重敵兵,抖抖軍衣,撣撣軍帽,掏出筆記本慢慢翻開,眼望飛霞暮日,安然落筆:“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作為普通百姓,或許少有展示氣吞山河大道的舞臺,也沒有慷慨悲壯的從容機遇,但誠實友愛、奉獻互助,擔家責、守國法,就是煙火平民的處世大道。煩了,獨步河畔,聞蛙語泉鳴、聽漁舟唱晚,讓靜雅睿智的“大道”沖淡心理壓力;累了,躺在草坪上,聽風渡云帆、瓣落葉飄,在悠然愜意的“大道”里體味輕松愉悅;老了,獨坐黃昏,觀落霞征雁,賞芳草斜陽,從記憶里搜尋遙遠的故事,哼唱兒時的歌,享受“大道”從容的大美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