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成長視窗
在我所干過的農活中,最苦的當屬插秧。因為要趕節氣,必須要在幾天內把秧插完。
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田,已經犁過耙過,就像一塊白花花的布,等待插秧的人去織。青綠發嫩的秧苗從種田內扯起,一把把在水中滌蕩,根上的泥脫落了,再挑到秧田。從早到晚,彎腰弓背,兩腿站在稀泥中。一行行,一列列,一株株,整齊得猶如“小楷”。
遠遠望去,插秧人在田中,就像“筆尖”,插秧人身前是綠色的,身后是白色的。綠色的是寫好的,白色的是還未寫的,陽光從高空垂射下來,插秧人的汗水滴到田里去了。他們的手是濕的,也是臟的,不要說揩汗,抓癢都是不方便的。
手腳長時間泡在水里,起了皺折,白白的,老老的,很沒有看相。莊稼人是不顧這些的。最難耐的是傍晚,天色漸漸暗下來,身上有蚊子咬,腿上有螞蝗叮。人累得直不起腰。我那時就想,四個現代化怎么還不早點實現?農業要是實現了機械化,就再也不用人工插秧了。
我考上大學之后,暑假回鄉,家里人就不讓我插秧了。不是因為機器取代了人工插秧,而是他們認為我既然是大學生了,就是跳出農門了,屬于非農業人口,將來肯定是坐辦公室,吃商品糧,還學插秧這些農事做什么呢?我是屬于泥腿子上岸,重點應該是看書。
在城里是見不到秧苗的。問孩子大米是怎么來的,回答說從超市里買的。大米裝在花花綠綠的編織袋里,或許有人會認為糧食是從工廠生產的。其實是地里長的,工廠只不過是加工包裝而已。
我每次吃飯都吃得很干凈,可謂顆粒無剩,為此常遭譏笑。按照現在的生活條件,或許有人會說浪費得起。米是他買的,付過了鈔票,他愛怎么著就怎么著。只是經過了插秧割稻的歲月,就格外心疼農民。你就是再有錢,也浪費不起。這不是錢不錢的事,而是對農民的尊重對土地的感情問題。
記得小時,誰要是把一粒米弄到地上,大人們總是會舉起拳手,并大聲地罵道:浪費糧食,小心天打雷劈!“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倒是這首千古傳誦的《憫農》詩,讓人覺得是個安慰。
“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不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退后原來是向前。”這是布袋和尚最為膾炙人口的《插秧偈》,闡發了學佛與做人的道理。低頭,清凈,退后,向前。布袋和尚也許沒有插過秧,但是他云游民間,一定是看到百姓插秧的,所以才寫得出此詩。
居無定所,隨遇而安,笑口常開,大肚能容。作為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的參悟成為國人立身處世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