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的“補白大王”-勵志人物榜
給報刊寫“豆腐塊”文章,填填空白,名曰“補白”。有位名叫鄭逸梅的“文壇中人”就愛寫填空兒的短文,一寫就是70年,人稱“補白大王”。那位《紅巖》小說中烈士許云峰的弟弟許瘦峰,還為他刻了一方印章“補白大王長壽翁”,莊諧兼備,樂壞了這個“七十三行狀元”。
“補白大王”鄭逸梅,視70歲為人生之始。他生于前清光緒的乙未(公元1895年),93歲之時,他視猶明,聽猶聰,腰腳矯健,應出版社和多家報刊之約,日試一二千言,習以為常,不當一回事。他的公費醫療證很少使用,拿他自己的話說,幾乎等于廢紙。
從鄭老的一些“補白”文章里得知,他一不操練道家的吐納之術,二不講求釋家的禪定之方,就專注自己的“補白養生之道”。晚年,晨5時半起身,即整理衾枕,掃地抹桌,借此輕微勞動,活動筋骨。早餐后,閱覽報刊,然后便鋪紙運筆,應付各處約稿,寫些帶情趣的人物掌故,或有參考價值的流風遺韻,因其過程輕松愉快,便忘了筆勞墨瘁。如有客人來訪,即擱筆交談;如遇域外人士光顧,也樂于文化交流,一切隨意、自然。
“補白大王”午飯后,休憩一下,便去散步,或到附近書店瀏覽,看有否自己需要的書;回家后又復動筆續寫,稍倦即止,摩挲一些自己喜愛的文物,或欣賞金魚缸里的魚兒。傍晚,他就沉浸在與“曾孫輩”搭積木、講故事、聽音樂的童趣世界里了。
自1981年至1988年,他輕輕松松出版了14種單行本。什么叫“細水長流”?瞧瞧“鄭補白”就知道了。
“涉筆生花七十年”之際,老友王春渠賦詩贊逸梅曰:“遺山野史未成編,人去亭空七百年。往事由來皆有主,名亭今日屬梅仙。”自然界中的梅花不爭春,人世間的“梅仙”不爭利。鄭逸梅很早就在“補白”里作哲人之語:“不與富交我不貧,不與貴交我不賤,不貧不賤,豈不樂哉!”
像梅花那樣淡泊名利,又像梅花那樣“笑在叢中”。我想,這就是“補白大王”身健與筆健的奧秘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