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一個-民間故事
從前,有個叫張金庫的,家里不缺錢,他卻摳門又愛占便宜,平時趕集買菜什么的,臨走,每次都要一邊說著“饒一個”,一邊揀一根大蔥或者一個蒜頭,塞進自家的籃子里。對他來說,不占便宜就是吃了大虧,于是,大伙兒給他起了個綽號,就叫“饒一個”。
張金庫的閨女出嫁前,他請來了最好的木匠給閨女做新家具。十里八鄉最有名的木匠,當數小劉村的劉瞎子。劉瞎子并不是真瞎,前些年有一次給人家做活兒,活兒趕得有些緊,天黑才干好。木匠活有個規矩,干完活,最后一頓飯,叫“了作飯”,要有酒有雞,圖個吉利。那天吃完“了作飯”,天有點晚,劉木匠摸黑回去的路上,一不小心掉山溝里了,傷了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也受了感染,視力下降了很多。盡管如此,一只眼的劉木匠做出來的手藝活,方圓幾十里還是沒人能比。
劉木匠帶著一個十多歲的啞巴徒弟忙了一個多月,給張金庫的閨女做了衣箱、站柜、條幾、茶幾、小桌、方桌和四把椅子,又給他的兒子做了一張大床。算完賬,張金庫沒有當時就給錢,想讓劉木匠用邊角廢料再給他做個板凳,當然了,這個是饒的,不算工錢。
別看是饒的活兒,要求可不低。張金庫要的不是那種簡單的、直榫直眼的方凳,而是四腿八柁、斜榫斜眼的條凳。這樣的板凳坐起來更穩當、舒適。因為都是邊角廢料,要湊,要拼,可沒少費功夫,劉木匠和徒弟忙到天黑才做好。因為中午吃過“了作飯”了,張金庫晚上也沒再說管飯的事兒,劉木匠爺倆只能餓著肚子回了家。
沒幾天,張金庫找漆匠給家具上油漆。漆匠把所有的家具都看了一遍,又再三用尺子量了大床、大小桌子和板凳,問張金庫:“這家具是誰做的?”張金庫詫異地說:“劉瞎子啊,怎么了?”漆匠撓撓頭,不解地自言自語:“不對吧,劉師傅那么大名氣,不會連這個也不講究吧……”經過漆匠的解釋,張金庫才知道,木匠活的尺寸有很多講究,比如“小桌不離六,大桌不離九”,“六”和“肉”諧音,平時家人吃飯都用小桌子,頓頓有肉,寓意生活富裕;來客人了,吃飯都用大點的方桌,“九”和“酒”諧音,無酒不成禮儀嘛;還有“床不離七”,“七”和“妻”諧音,寓意夫妻和睦。另外,無論板凳還是椅子,都不離“三”,取典桃園三結義,寓意來家里坐下說話的都是好朋友。
解釋完這些,漆匠說:“你這里頭所有的家具,都和這些數字無關!”張金庫一聽就氣壞了,罵道:“好你個劉瞎子,給我玩陰的,我跟你沒完!”說完,他氣鼓鼓地摔門而出,直奔小劉村。
不巧的是,劉木匠出去干活了,直到天黑,才帶著啞巴徒弟哼著小曲回來。估計是誰家的活兒“了作”,爺倆都喝了酒。聽張金庫氣鼓鼓地說完來意,劉木匠微微一笑,慢聲細語地說:“張掌柜,在咱們這一帶,你也算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可我和啞巴孩子在你家干了一個多月,你中午白菜燉蘿卜,晚上蘿卜燉白菜,十天半月加兩塊豆腐就算改善伙食了。我干這么多年活兒,在再窮的人家做家具,隔三岔五也得臥個荷包蛋。這我都忍了,可我們辛辛苦苦干了一個多月,了作那天按規矩總得有個‘雞’吧……”劉木匠把啞巴徒弟拉到張金庫面前,接著說:“這孩子是我當年在路上撿來的,別看不會說話,干活賣力得很。平時有一口肉,我不吃也得給孩子吃,你倒好,了作飯那天給我們上了個雞架子。別說雞腿,連雞胸肉你們都扒掉了!當時看著孩子委屈,我心疼啊!是我這個當師傅的沒本事,讓人看不起!”
劉木匠一席話說得來看熱鬧的鄉親們都罵張金庫不是東西。張金庫臉憋得跟紫茄子一樣,恨不得撒泡尿把自己淹死。最后在鄰居們的說和下,劉木匠答應,張金庫買只燒雞讓啞巴孩子吃過癮,他就去把家具的尺寸改過來。
第二天,張金庫如約買了燒雞,給劉木匠爺倆送了過去。雞買是買了,劉木匠一眼就看出來了,他是專門挑小個兒的買的。劉木匠想了想,撕了一只雞腿給啞巴徒弟,然后拎了一把錘子和一根只有十幾個齒子的摟鋸跟張金庫去了。
到了地方,劉木匠用摟鋸挨個兒把家具的榫肩摟幾下,再用錘子敲敲,說了聲“好了”,扭頭就要走。張金庫用尺子量了一下,果然該帶六的有六,該帶九的有九。
張金庫又指了指那個小板凳,說:“還有那個呢!”劉木匠說:“那個是饒的,你就別那么多講究了。再說,它也帶著‘三’呢!”張金庫用尺子量了量,說:“不帶‘三’啊?”劉木匠已經出了大門,邊走邊說:“你坐一下就知道了。”張金庫的大屁股往上一坐,板凳晃來晃去,只有三條腿挨地。呵!原來“三”在這里帶著呢,張金庫氣得差點沒摔個屁股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