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一木工-民間故事
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一個月,突然暴斃,其長子朱由校匆忙登基,年號天啟。話說天啟初年,朝中有位左都御史叫楊漣,為人公正不阿,與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如水火。楊漣家住在南城,南城有一位叫魯德的木匠小有名氣,自稱是魯班后人,祖上為避戰亂才遷來京城。楊漣聽說了,就請他來家中做木工活。魯德來后,見楊家房屋矮小,陳設簡陋,如同平常人家一般。要他做的木工活計,所用也只是楊槐榆柳,并無一點花梨、紫檀等珍貴材料,楊漣為人也是和善,不曾有半點權臣架子。魯德不禁對其無比崇敬,由衷贊嘆:“楊大人身居高位,卻清廉自守,朝堂上對奸佞橫眉冷對,下朝后對百姓和氣善良,真令小人深深折服。今后如有用小人之處,請隨意差遣。別的我不會,木工技藝我還是會一些的。”
楊漣聽完挺感動,覺得魯德這人深明大義又很聰明,于是下朝后常常來找他聊天。一日下午,楊漣沒來,卻有一紫衣中年無須男人進了魯家,大叫:“魯德在家嗎?”
魯德慌忙出來迎接,滿臉帶笑問道:“這位先生貴姓?要照顧我什么生意啊?”
紫衣男人皮笑肉不笑地道:“我也是替人做事,我家主人府上要做幾件家具,聽說你手藝精湛,特派我來重金相邀。魯師傅,請帶上家什跟我走一趟吧。”
魯德猶豫地回道:“這位先生,我前幾日剛接下幾樁生意,一旦誤了工期賠不起啊。”
紫衣男人冷哼一聲,從腰里取出一錠銀子,扔到魯德面前不屑地問道:“這銀子,夠賠給他們了吧?”
魯德忙捧起銀子連連點頭:“夠了,夠了。”
紫衣男人冷笑著說:“那就跟我走吧,辦完差事還有重賞。”
魯德背上褡褳,跟著紫衣男人出了家門。紫衣男人讓他上了一輛馬車,自己上了另一輛馬車。魯德發現,車內門窗被蒙得嚴嚴實實,絲毫看不到外面情形,也辨別不出東南西北,只覺得馬車跑了一陣子,進入一處大院落。等馬車停住,有人打開車門要他下車,魯德這才看清,原來是一處花園,遍植名貴花木,花叢間有一處木工作坊,門上掛著匾額,寫著“天下第一木工”六個字。讓他下車的是紫衣男人的隨從,那人對魯德說:“魯師傅,我家總管去請主人出來,這作坊乃是我家主人平日使用,您可以進去一觀!”
魯德走進工坊,卻見地上堆滿珍稀木料,桌上有一套木匠家什,都是鑲金嵌玉,四周的桌案上擺滿了做好的木器,都是精致無比。魯德正看得入神,紫衣男人陪同一位穿黃長衫的年輕人走了進來,紫衣男人大叫:“魯德,這是我家主人,還不過來行禮!”
魯德慌忙過來跪下行禮,那年輕人問道:“魯德,聽說你是魯班后人,木工手藝高超。我也愛做木匠活,你與我在園中切磋切磋如何?”
魯德急忙搖頭回答:“這位相公,我是木匠,如果你要做家具,我來做,但比賽是不行的。”
紫衣男人怒斥道:“魯德,你竟敢拒絕!你知道我家主人是誰嗎?你知道我是誰嗎?我家主人乃是當今皇上,我乃是大內總管魏忠賢是也!”
魯德正色回道:“剛才一下馬車,我就猜到自己身在何處了。正因為如此,我才不敢參賽,我不過一介草民,與皇上比賽,誰敢評定優劣,又有誰會替我做主?我聽說左都御史楊漣楊大人最是公正,除非請他出任評判,并請百官一起來旁觀見證,我才會答應參賽!”
魏忠賢剛要發怒,皇上朱由校卻說道:“這樣也好,楊漣曾說過你一定會贏朕。朕也說過,如果朕輸了,就再不做木工活,而是專心政務。那就把他叫來做評判吧,朕要讓他輸得心服口服。魯德,三日后你與朕比試三場,分別是比眼力、比刀功、比創意,你回去準備吧。魏總管,你把魯德送回家中,三天后一早,再帶來御花園與朕比試。”
魏忠賢只得遵旨,魯德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原來一天前,魯德正在家干活,楊漣登門拜訪,剛進門就一躬到地。魯德嚇得趕緊跪下,楊漣扶起魯德說:“魯師傅,我是來請您幫忙的!”
魯德忙說:“楊大人有什么事要小的做,盡管吩咐吧。”
楊漣這才長嘆一聲,說當今皇上朱由校,從小就不愛讀書明理,只喜歡率性胡為。登基之后更是不理朝政,卻在魏忠賢和乳母客氏教唆下,天天在御花園里做木工活,魏忠賢趁機把持朝政,私傳圣旨,百官無不搖頭嘆息。楊漣仗著擁立有功,就去勸說朱由校,要勤政不要做木工,朱由校卻振振有詞反駁道:“魏忠賢和乳母都說朕做木工,比做皇帝有天賦多了,朕也這樣想!朕即便再勤政,奈何資質平平,也斷然比不上太祖、成祖。既然做不成千古一帝,不如做成天下最好的木匠。你勸朕放棄做木工,除非你能找到比朕更出色的木匠,讓朕心悅誠服!”
楊漣馬上想到了魯德,于是回稟:“臣知道南城有一木匠姓魯名德,乃是魯班后人,手藝高超,臣認為他一定能贏皇上,不信可以把他叫進宮來比試一番。”
朱由校還沒說話,旁邊的魏忠賢大叫:“楊漣大膽,皇上是什么身份,怎么可以跟民間的木匠比賽?”
楊漣諾諾而退,但是他了解朱由校的性格,知道他為人自大無比,爭強好勝,一定會偷偷找魯德進宮比賽木工技藝,于是提前找到魯德。楊漣講完,拉住魯德的手,懇切地說道:“魯師傅,此事從小上說,關系到您魯家名譽。從大上說,關系到朝廷安危,百姓福禍,請您一定要出賽,而且一定要贏!”
魯德聽完沉思不語,許久才說道:“楊大人啊,就算我敢與皇上比賽,但誰敢判定我獲勝啊?就算我贏了,皇上和魏忠賢惱羞成怒,要殺我怎么辦?”
楊漣馬上回答:“你可以要求在百官面前比賽,并要求我出任評審,我豁出腦袋不要,也會與你共進退!”
魯德聽完熱血沸騰,連連點頭道:“楊大人忠心耿耿,視死如歸,那我就陪楊大人斗一斗皇上和閹賊!”
再說魏忠賢把魯德送回家,臨走前冷笑道:“姓魯的,別以為有楊漣替你撐腰,你就能贏。皇上手藝高超,你還真不一定能勝得了,況且你要知道,你一家老小都在京城,我派了手下,如果你贏了,我就殺光他們!”
魯德聽完此話不禁冷汗淋漓,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魏忠賢冷哼一聲揚長而去,魯德望著他的背影沉思良久。
三天后的一大早,魏忠賢就駕車到了魯德門前,只見魯德正背著褡褳在門口等候。魏忠賢讓他上車,之后直奔紫禁城北面,從神武門進了御花園,只見不僅文武百官,連后宮嬪妃也都來觀看,比賽由楊漣做評審,魏忠賢主持。只聽魏忠賢宣布:“比賽第一場,比眼力,辨識宮中所藏珍稀木材品種。”
太監搬出各種各樣材質的木料,請魯德和朱由校辨識。魯德雖然出身木匠世家,但敵不過朱由校出身皇家,見慣了皇宮里的珍稀木料,自然比不過他,只得認輸。楊漣見第一場輸了,不禁憂心忡忡,但看魯德一副勢在必得的表情,就又放下心來。
魏忠賢宣布:“第二場比刀功,在硬木上鏤空雕刻,限定一個時辰內完成。”
太監取出兩塊一尺見方,一寸厚的紫檀木,交給倆人。倆人各自取出刻刀開始雕琢,只見兩邊木屑飛舞,刀光閃閃,眾人不禁紛紛喝彩。一個時辰后,倆人都完工了,朱由校雕出的是八仙獻瑞圖,八個人物生動無比,栩栩如生。魯德雕出行乞圖,討飯的花兒乞丐足有數十人,一陣風吹過,恍惚從畫中傳出乞丐們的呼喊,文武百官不禁動容,嬪妃中竟有數人忍不住垂淚。
楊漣還沒宣布結果,朱由校就長嘆一聲:“魯德刀功勝朕十倍,這場朕輸了。”
魯德忙跪下說道:“皇上啊,并不是我刀功了得,實在是此圖情景,乃是我在南城親眼所見啊。如今百姓辛苦,皇上卻沉迷木活,不理朝政,實在令我等百姓悲痛啊。”
魏忠賢立刻打斷魯德,訓斥道:“魯德,你又不是官員,竟敢妄議朝政,誹謗皇上,是要找死嗎?”
朱由校皺了皺眉頭,瞪了魏忠賢一眼。魏忠賢不敢再說,只得宣布:“第三場比創意,自由設計作品,限時兩個時辰。”
這次太監用帷帳把倆人圈了起來,倆人在里面忙活起來。兩個時辰后,倆人都完成了作品,朱由校率先命人撤去帷帳,只見露出一只活靈活現的木龍來。
朱由校命人取來一大桶水,把龍尾浸入水中,拍了拍龍頭,龍尾竟然自動汲水,然后從龍嘴里噴出,在半空呈現出一道彩虹,百官無不拍手贊嘆。朱由校得意揚揚說道:“這乃是朕所設計的汲水龍,可用于宮中走水之時滅火。”
朱由校說完,與魏忠賢對視一眼,倆人都洋洋得意。
楊漣不禁擔心起魯德。魯德表情依舊平靜,隨后也撤去帷帳,露出的是一只木牛和一只流馬。魯德操作起來,原來木牛會耕地,流馬會馱運,百官也都一片驚嘆。最后輪到楊漣評判了,楊漣慢條斯理地說道:“我認為魯德應該獲勝,因為同樣時間內,皇上只完成了一件,而魯德完成了兩件。”
頓時有官員附和楊漣,魏忠賢馬上反駁:“魯德所做木牛流馬,并不比皇上的汲水木龍高明多少,至于數量卻是無足輕重,畢竟創意要講究新奇而不是數量,我看兩人最多打成平手,楊大人為什么要說魯德獲勝?”
百官中也是一片附和之聲,楊漣也說不出所以然,一時難以決斷,只有朱由校和魯德相對無言。最后朱由校大叫一聲:“你們都給我停下。”
大家頓時都不再爭吵了,朱由校望著魯德問道:“魯德,你覺得這一場誰輸誰贏啊?”
魯德早有打算,侃侃而談:“皇上,我覺得您制作的木龍與我制作的木牛流馬,要評定孰高孰低,只有一起拿去民間,請百姓們評定一番最好。”
魏忠賢想要反對,楊漣忙連聲稱是,朱由校也覺得有理,于是命侍衛化裝成木器商家,帶上兩人所制汲水木龍與木牛流馬,探問百姓的意見。
直到傍晚時分,侍衛才回來了,向朱由校稟報:“皇上,您的汲水龍被兩家財主看上想要購買,而魯德的木牛流馬被眾多百姓農家看上,都是幾家湊錢爭相購買,已經訂出幾十套。”
朱由校不禁奇怪地問道:“難道百姓們都不怕失火嗎?為什么不買我的汲水木龍?”
侍衛回答:“因為民間的百姓都說‘家無隔夜糧,匣無銀錢,屋破房塌,就算著火了,光著身子跑就是了,要汲水木龍何用?倒是木牛流馬有利于耕種馱物,所以就算是大伙湊錢也要買。’”
朱由校聽完沉默許久,最后嘆息道:“魯德不過一個木匠,也懂得勸諫于朕,讓朕明白百姓疾苦和所需所求,看來是朕輸了,朕不過是個假木匠,你才是真木匠啊。朕說話算數,從此再不做木工了,專心政事。而魯德,你要代替朕,經營朕的木工坊,朕賜你‘京城第一木工’之名,并撥給你銀子,為京城百姓多多制造木牛流馬,并免費發放。”
魯德忙跪下致謝:“謝皇上為天下蒼生所做的決定。”
朱由校說話還挺算數,從此專心政事,當了幾天好皇帝,魯德也為百姓免費做了不少好用的農具。
但沒多久,朱由校又被魏忠賢和客氏蠱惑,殺了楊漣。魯德事先得知消息,早早攜家帶口逃出了京城,但“京城第一木工”的故事卻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