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中國不能走美國的發展道路-成長視窗
不久前,暨南大學聘臺灣著名作家李敖先生為名譽教授,當天,李敖在暨南大學禮堂為該校師生作了精彩演講。
李敖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功德就是拆穿了很多謊言。”“經過那么多人幫我折騰,還能存活到現在,我的名譽很堅強。”
心儀的頭銜是文學家
“內地有很多李敖的假文章在網上流傳,還有一本談男女戀愛的書,這不是我寫的。”李敖澄清道。寫過100多本書,卻被查禁了96本,他說,這也算是一個世界紀錄。
他說:“有人說李敖喜歡捧自己。這個是很正常的,因為別人不捧我,我只好自己捧自己。”“我不用電腦寫書,我寫書的場面是:筆不動,紙張動,像縫紉機一樣,三個月就可以寫一本,我希望一輩子都寫下去。”
記者:您被冠以很多大師頭銜,您自己怎么定位?
李敖:不是我這樣宣傳的,是人家這樣稱呼我。我心儀的頭銜是文學家,但是人家不承認,我不甘心。
記者:您年輕的時候批評語氣很鋒利,現在有所改變,這跟年齡和環境有關嗎?
李敖:都沒有關系,跟對象有關系。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講話,喜歡批評權威,現在都沒有變,而是因為對象改變了,我的表現才改變。
很多朋友幾十年沒有換
李敖此番在暨大演講活動由其好友、美籍華人量子化學家、暨南大學名譽教授潘毓剛牽線。潘毓剛與李敖同為1937年出生,祖籍廣東梅縣,哈佛大學博士后,美國波士頓學院終身教授。李敖曾評價說,“潘毓剛是我所見過的科學家中最有人文修養的一位。”
在演講中,李敖還特意提及老友的一段軼事。在臺灣大學地理系讀書時,還是大一學生的潘毓剛竟然翻譯了化學系的課本。后來潘毓剛轉學去化學系,卻遭到當時系主任的嫉妒,潘毓剛一氣之下離開化學系,發誓要成為化學家。如今他的愿望已經成真。
談及與李敖的友誼,潘毓剛笑稱:“他說交朋友是浪費時間,所以很多朋友幾十年沒有換。”
中國不可與美國“比闊”
在演講現場,李敖拿出一張1美元紙幣說,這里面有4毛1分錢是美國領土以外人的,因為美國在全世界發行的紙幣比本土還多。金融海嘯之后,美國借貨幣向世界輸出困難,相當于6000個世貿中心大樓的價格。
他提醒說,中國切不可與美國“比闊”,不能走美國的發展道路。如果全世界都過上美國人的生活,那就需要三個地球的資源支撐,這樣的發展道路是沒有前途的。
李敖說,某些情況下,政治上的眼光要超過個人利益。例如,還在一窮二白的時候,中國就下決心搞出原子彈。美國也曾有過類似情況。19世紀,美國國務卿西沃德用720萬美元買下151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當時全美國人都在罵他,說是買下了一個“大冰柜”。而事實證明,這個選擇十分英明。
精神文明需要民間力量推動
對于大陸當前的發展情況,李敖評價說,經濟和軍事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軟實力”上仍有欠缺。他舉例說,《時代》雜志曾用毛澤東作為封面,但用尼克松作封面的次數卻高達64次。大陸的暢銷書只有幾十萬本,而美國一個驚悚小說家就賣出1億7000萬本。
“美國擁有很強的軟實力,它靠著媒體、網站、電影、音樂等‘全世界通吃’,它們運用這些強大的媒體到處宣傳,我們比不過它。”李敖舉例說,有一位諾貝爾獲獎者為美國一家報紙寫專欄,該專欄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同步出現在70多個國家的媒體當中,這是現時中國媒體所無法做到的。
李敖說,“精神文明不光是政府給的,而且是民間力量推動的。例如美國電影,他們可以通過報紙、媒體、節目進行推銷,我們在這方面還需努力。”
你們高估了我對李戡的影響
記者:您對大學生選文史哲專業怎么看?畢竟社會比較注重實用。
李敖:我不太建議學文史,這幾個專業一不小心就把人學笨了。
記者:您的兒子李戡在北京大學讀書,現在北大在進行學業會商。您有沒有注意到?
李敖:我看到了。李戡也在排名里,上網成性。
記者:那您有沒有后悔把他送到北大去?
李敖:沒有,沒有。北大最講究自由學風。
記者:您怎么看李戡北上讀書的事情?是他的意愿還是您的意愿?
李敖:我覺得你們可能高估了我對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