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家庭-成長視窗
我姨家要是搬家,那就是書店搬家,他們一家四口都是學習高手。我說的高手就是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我姨家一共搬了4次,從北京張自忠路的筒子樓到香格里拉的高級公寓,房子越來越好,可家具始終是那老四樣:飯桌、寫字桌、床以及方便面包裝箱若干。我姨搬家讓搬家公司的幾個伙計對讀書人有了新認識——凡一整面墻都擺滿書的可能是偽知識分子,而真正的讀書人都把書藏在方便面包裝箱里。
我姨的兒子我表哥,自幼兒園始破萬卷書,童子功非常扎實。從四中到清華再到現在供職克萊斯勒總部,一路勤奮學習,終把自己修煉成一名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表哥學的是高分子物理,現在主要研究新型汽車材料,克萊斯勒年度推出的新款車,里面無不滲透了我表哥的智慧。表哥的導師是個美國老頭兒,他們實驗室只有他一個中國人,表哥最近正朝博導努力,他最大的愿望是帶出幾個美國博士。
跟表哥比,表姐的學習功夫更讓人敬佩。表姐大學學的是漢語語言文學,本無需精通英文,但她還是把英文通得跟母語似的,然后只身飛到英國,攻讀英語語言文學。表姐因為天才的語言功夫,根本不用靠刷盤子勤工儉學,她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份薪水豐厚的工作——用英文教英國人學中國文學。就這樣,一26歲小女子,孤身異國,一邊教中國文學賺錢深造英國文學,一邊備考計算機專業研究生。計算機專業屬理科,表姐一天高數也沒學過,她就在不上課也不教課之余參加了高數輔導班,聽英國人用英文講拓撲和數理邏輯,這根本難不住表姐,最終她如愿以償,成為一家跨國公司的網絡工程師。
我姨是某中專的數學老師,已經退休了。退休后的老太太多以扭秧歌、搓麻娛樂晚年,最高了也就打一打橋牌。我姨卻獨自在家解數學題,每天5道代數5道幾何,興致高漲時還會試試求證費馬小定理。我姨說解題是延緩衰老的最佳方式,勝過吃腦白金。我姨比我媽大,可看上去比我媽精力充沛,我媽也當了一輩子老師,教中文,她老人家退休后凡帶字的都戒了。
我姨夫是研究拉丁美洲歷史的,經常作為訪問學者去南美大陸,連烏拉圭、巴拉圭、厄瓜多爾那些生僻的小國都去過。姨夫曾從阿根廷給我帶回來一個玩具燈塔和一盒卡帶,那時不知道王家衛,更沒看過《春光乍泄》,多年后才搞清楚,燈塔就是梁朝偉一直要去的合恩角的旅游紀念品,而卡帶與《春光乍泄》的音樂曲風如出一轍。這元旦去我姨家,一進門就感覺姨夫心神不定,他不停地看表,到了9時,拽過一個方凳湊到收音機前,就誰也不理了。收音機里傳來女播音員甜美的聲音——下面播送×××先生的論文《拉美市場經濟與中國市場經濟之比較分析》,我姨說×××是我姨夫的筆名。
我外甥貪玩兒不用功的時候,我姐就拿我姨一家為樣板教育他,“要想讓美夢成真,只有刻苦學習這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