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歲,我們在美國成長-成長視窗
“交流生”是這樣一個很特別的群體: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在一個陌生的國家、一個陌生的家庭中學習成長。
在國內同齡人還在父母身邊享受寵愛,并在競爭激烈的高中里埋頭苦讀時,我們遠赴異國,“空降”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里。在這些美國的家庭中,我們看到了另外一個美國,感受到了那些深藏于媒體報道之下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回國后,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我了。我發現我會自覺地幫火車上的孕婦拿行李,會隨口提醒路人他的書包開了……在每次評判他人之前,我都會不自覺地問自己:我這樣的評判是客觀的嗎?我對他的評價是否公平?尤其是當我在面對北京的外國留學生時,我總會產生一種想要幫助他們融入中國社會的渴望。因為我知道,一只伸出的手和一個理解的微笑是多么重要。
大部分高中交流生們的18歲生日都是在那片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上度過的。誰能說這一年不是象征獨立的最好禮物?
沒有激情是我們最大的問題
京十一學校王逅逅
在我所在的美國的學校中,參加數學競賽的人基本上都是亞洲人。難道所有的亞洲人都喜歡數學嗎?我覺得是不都喜歡數學,但從小都被逼著學數學。這不是美國的文化。美國人是非常注重個性和差異的。
“名校崇拜”的思想在整個美國來說并不被很多人所接受。我的一個好朋友賈斯汀,他在CentralAcademy上高二,以后打算當高中老師。我有點不解,高中老師?高中老師掙幾個錢??!最要命的是他想在愛荷華當高中老師,也就是在這個小城里過一輩子!
“你為什么想當老師呢?”我問。“因為我喜歡當老師!”他開心地說,“我就是喜歡教別人東西。”
他現在已經開始在Central實習了。Central有一個專門給想當老師的高中生的培訓項目—你可以選擇簡單的課去任教。很多人肯定想:這人肯定不聰明,SAT、ACT肯定考得特差,不然怎么一點追求都沒有。但是,賈斯汀是我見過的最有社交能力也是最聰明的人之一。
有一次我問他的SAT成績,他正在電腦上看日本漫畫。
“SAT?那破考試。”賈斯汀看都沒看我,“我跟你說,那種考試簡單得要死。”“你多少分???”“2350。”賈斯汀看著屏幕笑,“中西部學生一般都不考SAT,我覺得我白花那錢了。”我愣住了,2350!“那……你的ACT呢?”我問。“36。”他還是看都沒看我。我一下子迷茫了,36分是ACT的滿分啊!
在CentralAcademy,每一個人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他們選擇大學完全是跟他們的職業選擇相符合的。他們不看大學的排名,而是直接去那個大學訪問——住上幾個晚上,看看那個學校還有那個城市是不是適合他們。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特別喜歡干的事情,這種愛好是獨特的,而不是盲從的。這種“激情”也就是美國名校想看到的東西。我很坦白也很殘酷地說:國內完全是不給你機會讓你堅持自己的“激情”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人覺得進美國名校難。因為變得跟別人一樣是最容易的,我們從小就在不停地練習怎么考出跟別人一樣高的分,怎么學跟別人一樣的樂器。但是到了高中,性格已經基本成型了之后再想找到自己的一種愛好,建立一種自己獨特的性格,那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了。的確,中國人的基礎是很好,數理化是很牛,但是一旦到了沒有人逼著學的地方,因為沒有自己的“激情”,就真的是很難再堅持了。
美國學校希望你從小就有一種“激情”,然后這種“激情”能夠貫穿你的一生,也就是說在沒有人逼你去做的時候你還能發自內心地想去做這件事,這樣的人才能成功。所以在美國,會有ACT考36分的賈斯汀想去愛荷華大學,在中國,只會有無數ACT考16或17分的學生發瘋地沒有原因地想進常青藤。
難道進了常青藤就能夠成功嗎?不是的。名校的確給你提供了更好的機會、更好的環境來幫助你成功,但如果你沒有那種利用這些機會的能力,進去了也只是每天盲目地學習。這就是為什么常青藤大學想要那種有“激情”的人,因為他們不盲目,他們會自發地利用名校提供的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后取得成功。
我認為中國學生的問題在于沒有自己的“激情”,而這是最大的問題。家長都會說:哎呀,進去了就行了,先進好學校再建立“激情”,建立性格。這簡直是扯淡,都快20歲的人了,才開始找自己喜歡干的事情?人家美國學生提前十幾年就找到了。這應該就是中國教育落后于美國的本質原因吧。這是不可比的。
我沒有貶低中國學生的意思,這是文化的差異。如果你想進美國的好學校,這種“激情”是必須有的,而最不好的消息是:這種“激情”是老師教不了的,也是培訓不出來的。
節課,學習只占三分之一
北京首師大附中沈泓源
美國的中學課堂和中國有著天壤之別。中國的課堂永遠是幾十個學生在講臺下聽講,老師站在講臺上寫著板書。即便是再有活力、再有創新意識的老師,也要在教學進度面前俯首。而美國的課堂呢?十幾個學生,坐累了就可以起來活動一下,不喜歡這個座位還可以換個座位,甚至是坐在老師的授課臺上。
上課時如果看到學生在玩很有趣的游戲,老師們也會參與進去;學生覺得累了,老師就會停下課來和大家聊天。更多時候,老師會給學生講述自己年輕時候的事,或是對最近某一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又或是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在任何時間、任何課程中,老師們都可以切入,比如數學課道森不知不覺就從三角函數講到了他第一天上課的感受;歷史課弗里德能從南北戰爭講到杰克遜的死亡;英語課蒂娜從小說《殺死一只知更鳥》里可以總結出自己理解的人生意義。
沒有事先的準備,完全是憑教師自己的經驗和閱歷。就這樣,學生在聊天中得到寶貴的經驗,從討論中鍛煉了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辨證看待事物的方法,處世觀也被潛移默化地改變,朝著成熟發展。
中國的課程分得井井有條:語數英,物化生,每門課之間都有很明顯的界限。而美國中學的很多課都是偏向實用的,比如我所學習的烹飪課,就包含了生物、化學、數學。也許是因為國情的不同,但我還是以為美國的課程更能幫助到學生的生活,因為畢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只用到某一學科的知識。
美國中學的課間時間是很緊張的,所有的人都在樓道里跑來跑去,取書、換教室。就算是課間,學生們仍然能找到很多的樂趣。美國是開放文化,普通異性同學之間摟摟抱抱是很常見的,所以在課間你常能看到男生背著女生到處跑,或是1個男生幫5個女生拿東西的搞笑場面。這些活躍氣氛的行為,誰見了都會感到心情愉悅的吧。
中午是同學們聊天和玩耍的最好時間。男孩們常去女孩堆里耍一把酷,女孩子也會去和男生一起打籃球。一開始到學校的時候,我還沒有太多朋友,所以有時我會一個人坐在樹陰下,喝著學校免費提供的卡布基諾,聽著iPod,畫畫或者看書。陣風拂過,空曠的草坪隨著風的節奏而閃動……從前做夢都想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而如今,已是在這種生活中進入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