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特展8月來滬,講述愛因斯坦與上海的故事
今年是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6月12日,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UJ)前校長、理論物理學榮譽退休教授哈諾赫·古特弗羅因德(Hanoch Gutfreund)做客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講述愛因斯坦的故事。
愛因斯坦是希伯來大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在遺囑中表明要將自己的著作、遺物捐贈給該大學。哈諾赫目前在HUJ擔任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檔案學術委員會主席,并代表大學協調全球愛因斯坦展覽項目。
目前希伯來大學已收藏有8.2萬份愛因斯坦的物件,包括手稿、信件、證書和獎章等,收藏數量為世界之最。哈諾赫透露,他們計劃于今年8月在上海展出數量可觀的愛因斯坦相關物件,這也是愛因斯坦展覽項目首次落地中國大陸。
哈諾赫·古特弗羅因德做客上海交通大學,講述愛因斯坦的故事。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珍貴手稿或將展出
哈諾赫說:“愛因斯坦的名聲源于他在科學方面的成就,他的個性以及他在物理世界之外的觀點也為他贏得了公眾極大關注與敬意。在許多文章與通信中,他表達了他對公共、政治和道德問題的看法,包括國籍和民族主義、戰爭與和平、人的自由和尊嚴、上帝和宗教、猶太教和反猶太主義等等。”
早在今年3月,希伯來大學曾公開展出愛因斯坦的110份手稿,最引人關注的便是愛因斯坦于1930年向皇家普魯士科學院提交的關于“統一場論”(United Field Theory)論文的附錄,這份附錄曾一度被認為已經丟失了。為了把自然力量整理統合成為單一理論,愛因斯塔為此鉆研長達30年。哈諾赫認為,這份塵封已久的手稿一經面世,很可能標志著困擾學術界的謎團行將破解。
而在即將到來的上海展中也有望出現這份手稿的其中4頁,分別是頭尾各1頁,以及中間寫有方程式的2頁。哈諾赫感慨:“這份手稿是相當珍貴的。”
“我們不僅會從庫中選出多件物品,還會帶來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哈諾赫表示,展覽的目標受眾不限于在校師生,而是所有人。“對于‘愛因斯坦是誰’,大家的答案或許并不一樣。愛因斯坦生前是名人,去世后人們對他的興趣還越來越大。他的那張肖像識別性很強,幾乎沒有人不知道他。當我們來到這里,希望大家明白,為什么他如此特別。”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展覽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讓人們更了解愛因斯坦,二是因為愛因斯坦是希伯來大學創辦者之一,他給了我們所有的捐贈,我們想與更多人分享,同時也宣傳希伯來大學。要知道我們學校的中國研究也很好的。”
愛因斯坦的諾貝爾獎章
愛因斯坦與上海
第一次到訪上海的哈諾赫表示,從科學力量、經濟力量、國際關系的角度考量,中國都是他們巡展地點的重要選擇之一,此前他們曾在日本、美國辦過相關展覽。而之所以中國大陸展的首站選擇上海,是因為愛因斯坦來過上海兩次,他和上海之間有過不少傳聞與故事。
有說愛因斯坦是下榻浦江飯店時接到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電報,有說他目睹了上海舊城區的工役為5分錢敲打石塊,有說熱情的上海學子把愛因斯坦高高拋起來,抬著他從南京路這一頭走到那一頭……
《我的世界觀》譯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方在慶曾表示:“其實很多是以訛傳訛,并沒有事實依據。愛因斯坦說過——加在我身上的很多東西是由糟糕的德語翻譯造成的。今天愛因斯坦檔案越來越為人知曉,他本人的日記是非常重要的信源之一。我們常常要抽絲剝繭,將他的日記與當時的報道資料結合起來看,試圖還原歷史的真相。”
哈諾赫對此表示贊同。1922年,愛因斯坦和妻子埃爾莎應日本“改造社”之邀去日本訪問,來回兩次均在上海短暫停留。愛因斯坦寫于1922年10月6日至1923年3月12日的日記對他的遠東訪問全程有詳細描述。
對于“愛因斯坦歧視中國人”這類說法,哈諾赫表示并不準確。“愛因斯坦說過很多事,有時候對于同樣的事情,這時講的和那時講的又完全不同。他講話也不考慮是否政治正確,有時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愛因斯坦絕不僅僅是一位物理學家,他曾對公眾視域下很多事情發表見解。也許有些事他想得太簡單了,但是他的想法是有影響的。所以我們做這么一個展覽,想要為公眾和愛因斯坦做一個連接。我們不想分開學術和日常去聊愛因斯坦,我們想試圖理解他是如何影響我們的。”
此外,上海與猶太人亦有很深淵源。反法西斯勝利六十周年的時候,一百個曾經在這里居留過的猶太人曾回到上海提籃橋歷史保護區(猶太人避難地)。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曾表示所有猶太人紀念地都是苦難的、悲劇的、灰色的,而上海這里是友誼的、團結的、充滿人性光芒的。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