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道并不變態的家庭作業說起-成長視窗
在微博上看到一道被稱為“變態家庭作業”的數學題,考的對象是小學三年級的孩子。
微博是這樣的:“朋友說,兒子有道題不會,問我:一個四位數ABCD×9=DCBA,ABCD=?這是我第一次遭遇這種傳說中的中國式變態家庭作業,但一定不是最后一次!我們的教育到底想要做什么?”
這道題并不難,即使我這樣的文科生,也只需一分鐘的演算就可以答出。點進評論,網友們紛紛給出了解題方法和答案。
這道題的“著手點”,是發現“四位數乘以9還是四位數”,只要想通這一點,就豁然開朗了。可能要三年級的小孩做,確實有點困難,但它能讓孩子們建立對于數字的感知,比如“四位數乘以9”應該是“什么樣子”。
數字感知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培養人發現線索、建立聯系的能力。它讓記者在報道的時候理出影響事件的最主要因素,而不是直接發表聳人聽聞的言論。它讓產品經理發現最有效的改進方法,而不是尋找下一個跟風對象。即使你在自己家樓下開一個小賣部,最重要的也是分析你所在小區的顧客組成和偏好,而不是售賣你自己最喜歡的東西。
有人覺得,我們的孩子被逼著學奧數、做艱深的數學“思考題”,從而“失去了童年”。的確,從這個層面上說,我們的孩子的確要比別的國家的孩子付出更多。
教育的一面,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但教育也是一個選拔精英的過程。我們的問題,不是要徹底抹去那些難題,而是讓它們以更合理的方式出現。你可以喊“數學滾出高考”,因為你做不出微積分,因為你買菜用不到微積分,但高考必須有數學,要選拔那些做得出微積分的孩子,他們將來會編出更好的程序、研發更好的技術,把人類送上火星。可能你會說,高考湮滅人性,導致我們出不了喬布斯、扎克伯格或者昂山素季,但如果沒有那些難題、沒有高考,我們可能就會失去那些兢兢業業的程序員,失去踏實可靠的工程師,失去支撐我們龐大經濟體系運轉的最普通的中堅力量。
我希望這道題能夠更有意思一點,希望它出現在“思考題”或者“開放題”一欄,讓喜歡它的孩子們來解答。我依稀記得我三年級時,父親捧著我的奧數課本自得其樂地研究到深夜;我不會忘記初中時,幾個好哥們兒圍在一起解幾何題,我最先解出來時的那種暢快淋漓的感覺;我也還記得大學的時候坐在馬桶上,拿出Nokia板磚手機玩數獨游戲玩到忘記時間……有時候,我們的教育并不是一味要虐待我們,要讓我們生不如死、夜不能寐,教育也能提供一些美好的東西,讓孩子們在長大之后也保有那份純真、那份好奇。
我是一個并不擅長數學的文科生,但這并不代表我不喜歡數學。即使我的解析幾何爛到不及格,我也還是愿意讀歐幾里得將勾股定理娓娓道來的章節。我由衷地希望,這個充斥著假裝高尚的普世價值和無病呻吟的小清新的社會,能夠給純粹的智慧和思維的快樂留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