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秩序的光彩-心靈雞湯
完美的作品常是一個藝術家在生活細節上追求精確與完美的副產品。
著名劇作家易卜生素有潔癖,他寫作的房間都布置得井然有序,一塵不染;對自己的收入和支出他都明確記載。他更是一個有名的“重寫作家”,一再修改、撕毀自己的原稿,務必使它們達到他認為“完美”的境地。他交給出版商的稿子都重新謄寫過,完美無瑕。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則一定要在有著適當設備與工具的工作室內才能作曲。他寫作的書桌像外科醫師的手術臺,上面依序放著各種顏色的墨水瓶,各種形狀的橡皮及鐵尺、小刀、畫譜工具等。每張樂譜都以各種不同顏色的墨水———藍色、綠色、紅色與黑色———來書寫,每種顏色都有它特殊的含義與用途。
瓦格納在作曲時,也有儀式行為。在他生命的晚年,除非周圍有柔和的線條、色彩和香味,否則他就無法工作。他對觸覺與視覺似乎有著病態的敏感性,當他作曲遭遇困難時,就要不停地撫摸柔軟窗簾或桌巾的褶邊,直到靈感出現為止。他要周遭的一切都顯得柔和甜美,甚至無法忍受工作的房間里有棱角的書籍出現;而且要拉上窗簾,不讓自己的眼睛眺望窗外花園里的小徑。
有不少藝術家具有這種強迫性性格。強迫性性格都有追求“精確”與“完美”的傾向,這似乎可以說明某些藝術家作品的精美。圣托馬斯說:“美就是秩序的光彩”,一件令人贊賞的藝術作品很少是草率為之的,它經常需要藝術家一再地修飾,才能達到“無懈可擊”的境界。
在一般人的感覺里,藝術家常是不修邊幅,生活亂七八糟,似乎這樣才能有較多的“創意”,所謂才華“橫溢”是也。但從易卜生、斯特拉文斯基及瓦格納的生活與創作來看,要使作品產生“秩序的光彩”,似乎也要有“秩序的生活”。這些具有強迫性性格的藝術家,將“外在世界”安排得井然有序,是一種具有建設性的“自我防衛”,在這種保護下,他不再分心,而使“內在世界”的靈思得以順利地奔涌而出。